Board logo

标题: 关于央视新大楼的争论意见(一) [打印本页]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8-9-25 18:01     标题: 关于央视新大楼的争论意见(一)

陈一文:央视新楼不是“安全绝对没问题”而是“安全存在致命问题”! 共 14 页/第 1 页
央视新楼不是“安全绝对没问题”而是“安全存在致命问题”!
陈一文(cheniwan@263.net)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
《陈一文顾问网站》:http://sea3000.net/cheniwan
(第四次征求意见稿:2008年9月9日)
摘要:自央视新楼设计方案五年前公布于众以来,围绕央视新楼悬臂钢结构安全问题的质疑始终没有终止。央视新楼国外设计单位、国内结构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建筑安全审查单位均认可“新大楼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技术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以至“大楼安全绝对没问题”。本文提出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五项依据:全面违背中国与世界古代抗震建筑的基本经验;全面违背世界公认抗震建筑首要基本原则;设计与“抗震审查”没有考虑地震“扭波”(“旋扭剪切”);“悬臂”钢结构不可避免的疲劳破坏作用; 明知故犯“打破中国设计规范的所有规则”!存在严重损害职工心理健康的致命问题。央视新楼必须达到抗地震烈度9度的标准,而不是抗地震烈度9度的标准!提出现代建筑结构存在安全不确定性时,必须“以人为本”作出优先考虑生命安全的决定。提出央视新楼“悬臂”结构致命安全问题唯有的两个解决方案:方案一、在“悬臂”结构下边再支起一座同样角度内斜的塔楼,将央视新楼改为“三条腿板凳”结构,消除“悬臂”结构的疲劳破坏根源!方案二:将目前的央视新楼全部拆除!建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公开听证会对央视新楼存在的致命安全问题举行讨论
世界瞩目的央视新楼已基本竣工,央视一万多职工就即将迁入新楼。
央视新楼的外观概念国外设计单位(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国内结构工程设计单位(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施工单位(中建三局钢结构公司)、建筑安全审查单位(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委员会)均认可“新大楼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技术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以至“大楼安全绝对没问题”。
但是,自央视新楼设计方案五年前公布于众以来,许多人士围绕央视新楼“14层、56米高,重1.8万吨的悬臂钢结构”安全问题的质疑始终没有终止,只是后来较少报道。
央视新楼是否安全涉及央视一万多职工的生命安全及其家人的幸福,作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本顾问必须严正指出:央视新楼不是“安全绝对没问题”而是“安全存在致命问题”,实属世界当代建筑“第一危楼”!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审查单位认定“大楼安全绝对没问题”的基本依据
《新京报》2004年09月23日《央视新楼22日奠基 通过安全审查可抗8级地震》报道:
http://ent.tom.com/1030/1565/2004923-99148.html
“此前,央视新大楼以其“侧面S正面O”的匪夷所思的造型引起了众多争议,工程的安全性也曾被质疑。对此,昨日,央视大楼的设计者、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委员会和地基勘察单位三方的消息均表示,工程的安全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央视新址从选址到建设中经历了多次波折,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其中最大的一个质疑就是对这座“外型特异”的建筑安全性的担忧。
“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设计师莎瑞在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上的一次演讲中透露,建成后,央视新大楼每天将有超过1万名员工在其中工作,可以容纳下250个左右的频道。
“新大楼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技术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
“在建筑艺术双年展的演讲中,莎瑞说,“央视新大楼虽然看上去很复杂,但实际上比结构简单的建筑更加稳定。”她介绍,央视新大楼的结构是由许多不规则菱形金属框架构成的。经过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成为给建筑调节受力的工具,受力大的部位,将用较多的网纹构成很多小块菱形以分解受力;受力小的部位就刚好相反,用较少的网纹构成大块的菱形。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8-9-25 18:02     标题: 关于央视新大楼的争论意见(二)

“记者昨天从设计方、地基勘察单位和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委员会三个方面获悉,该工程的安全难点已基本有了解决方案。
“对此,参与了央视安全性论证的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委员会一位专家介绍,该委员会已经通过对央视工程安全的论证,该项目设计达到了抗地震烈度8度的标准。他介绍,虽然该设计本身存在极大的挑战,但如果有足够的投资,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的话,技术上是可以做到对安全性的保证的。”
《北京晚报》2007年12月28日《央视新楼合“臂”:“大楼安全绝对没问题”》:
http://cctvenchiridion.cctv.com/ ... 071228/103822.shtml
访谈:“大楼安全绝对没问题”
专访央视新楼结构设计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注:现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姜文伟今日关注:央视新楼的设计和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不同?……
今日关注:悬臂是悬空在半空中,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姜文伟: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大楼的钢架结构非常坚固。在设计时是按着8度抗震的标准建设的,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12级以下的风不会对大楼产生任何影响。另外,悬臂的荷载重量是每平方米500公斤,总共可承受5.1万吨的重量。虽然这个建筑引起一些争议,但是大楼的安全绝对没问题
2008年对央视新楼进行的“抗震审查”
《新华网》2008年06月18日《北京对央视新址、“鸟巢”等进行抗震审查》报道:
http://house.focus.cn/news/2008-06-18/488385.html
“记者18日从北京市建设委员会获悉,今后北京市要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制度,审查率将达到100%。
“据北京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出现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奇特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其中很多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许多境外建筑师来自非地震区,缺乏抗震设计经历;有些建筑方案特别不规则,超过了现行设计规范。”  “北京市建委对超出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工程,体型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应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的高层建筑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抗震设防审查组,开展超限高层建筑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抗震设防审查组,开展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并将审查意见作为施工图审查阶段的依据。
“CCTV主楼含两栋分别为52层、高234米和44层、高194米的塔楼,并由14层、56米高,重1.8万吨的悬臂钢结构连接,总建筑面积47.3万平方米,号称“中国公共建筑‘第一单’”。该工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配套工程。
“这次接受审查的建筑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等结构形式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
包括中央电视台上万名职工在内的广大公众见到这则消息时,非常赞赏上消息中反映出北京市建委对于“采用国外建筑设计方案,造型独特、结构形式复杂的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安全性问题给以高度重视,尽管上述消息中谈到中央电视台时,用了不包括整体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耐人寻味的提法。
但是《新京报》2008年6月18日同一天《北京新颖舶来建筑须查抗震能力央视新址已审查》的报道向公众通报了内容不同的信息:
http://chinanews.com.cn/sh/news/2008/06-18/1285050.shtml
“‘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奇特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其中不少建筑师来自非地震区,缺乏抗震设计经历,建筑方案不规则。’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建委依据规定,对超高建筑和体型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等,在初步设计阶段就组织专家组成抗震设防审查组,开展专项审查,并将审查意见作为施工图审查依据。
“到目前为止,市建委共对58项工程累计超过620万平方米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北京电视中心、国贸三期主塔楼等采用国外建筑设计方案、造型独特、结构形式复杂的超限高层建筑。”该负责人称。据了解,这些建筑的抗震等级都达到了8度以上。”
这则消息及其标题“北京新颖舶来建筑须查抗震能力央视新址已审查”显然是在强调对央视新址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已经完成而不是尚未完成,而且对央视新楼的整体设计显然不再重新进行任何“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依据之一:全面违背中国与世界古代抗震建筑的基本经验
中国与世界古代抗震建筑的基本经验不是反映在任何文字中,或任何论文中,而证实于中国与世界多地震地区百年、千年经历多次强震至今能够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物结构本身。
反之,中国与世界多地震地区任何不符合抗震建筑要求的古代建筑,无法承受强震的侵袭,早已被这些地区的强震淘汰掉。
中国古代建筑以柔克刚的抗震智慧: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扭曲力与旋转波!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6月19日《以柔克刚: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强调: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6/19/content_8397860.htm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在于前述诸多抗震技法的综合和提高:木塔平面是规则的正八角形,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扭曲力;……构架的整体性有力地抵抗旋转波……”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8-9-25 18:02

《中国国家地理》精彩的报道告诉人们:在抗震建筑方面,现代建筑设计师们依然必须虚心学习、认真吸取中国与世界多地震地区经历多次强震至今能够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物结构设计原则中包含的人类与地震抗争的智慧与经验,绝对不能忽视、轻视、排斥以至否定、违背这些原则与智慧。
遗憾的是,央视新楼总体结构的设计,全然违背中国与世界古代抗震建筑遗产留给现代人类的所有基本经验,以至央视新楼总体结构与中国和世界多地震地区经历多次强震至今能够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物结构特点及其设计原则没有丝毫一致之处。
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依据之二:全面违背世界公认抗震建筑首要基本原则
1972年以来,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以及“地震工程在线档案”成员支持的“地震工程国家信息服务部”(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NISEE)一直为重大地震工程信息资源提供指导。该机构推荐的抗震建筑指导基本原则显然具有权威性。
http://nisee.berkeley.edu/berter ... t_construction.html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概念设计”可定义为应用对于建筑物地震中行为的理解,而不是数字计算,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地震激发效应造成的问题。
上部结构必须选择合适的系统与外形
影响建筑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地面摇动作用最为关键性的决定是基本平面形状与外形。
建筑结构可以有许多类型和外形,对于任何特定类型的建筑当然没有通用的理想外形。然而,抗震设计有某些基本的或指导性的原则,它们可以用来作为选择适当的建筑外形结构布置、结构系统、结构材料以及非结构部件的指导原则。这些基本指导原则如下:
1、建筑(上部结构与非结构部件)应当轻并避免没有必要的质量。
从事抗震设计时,最为重要的是,设计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认识到,通过适度选择其结构系统及受影响反应的质量的大小及其分布(指对建筑地基摇动时反应的质量)可以控制建筑结构中的动态作用力。受影响有所反应的质量越小,地震力(惯性力)就越小。
2、建筑及其上部结构在平面上与侧面上都应当简单、对称与形状规则,防止显著的扭转力、避免过大的高宽比与过大的平面区域。
对于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进行的现场调查表明,建筑越简单它们的表现越好。如Dowrick所指出的那样,这种情况由于两项主要的原因:首先,与复杂的建筑相比,容易对于更简单的建筑的总体地震表现有更好的理解;其次,更容易将这种理解形成到图纸中,同时,与复杂建筑相比,更容易建造简单结构的细节。平面图中对称与规则形由于大致同样的理由更为可取。平面图中两个方向对称性同等重要。缺乏对称性(无论在质量分布上和/或在刚性、强度或展延性上)导致扭转作用,不易正确估计且可能非常有破坏性)。
3、建筑及其上部构造应当具有均匀连续分布的质量、刚性、强度与展延性,避免形成柔弱区域。
振动建筑时,地震的地面运动将寻找所有的结构弱点。这些弱点通常由刚性、强度和/或展延性出现突然变化处造成,而且结构质量差劣的分布将加剧这些弱点的效应。最近几次地震期间数座现代建筑遭受的严重结构破坏充分说明避免横向刚性与强度突然变化的重要性。
4、上部结构应当具有比不抗震结构更短的跨越结构,同时避免使用长的悬臂结构。
5、非结构性部件应当与主结构很好分开,尽量使其与结构的其余部分不会相互影响。
后一种情况下,结果应当具有充分的横向刚性,防止在微小或中等地震震动造成显著的破坏,同时在强震激烈地面运动引起的反复往返变形条件下具有足够的韧性及稳定表现(即,强度、刚性与形变方面的稳定性)。主结构的刚性越好,它影响相互作用的非结构部件的灵敏度就越低;主结构的韧性越好,它对非结构部件突然破坏的相互作用的灵敏度也越低。
研究了美国“地震工程国家信息服务部”推荐的这些抗震建筑首要基本原则后,我们不能不认定央视新楼怪异的基本结构全面违背了世界公认抗震建筑所有这些首要基本原则!
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依据之三:设计与“抗震审查”没有考虑地震“扭波”
李泰来及其发现地震破坏元凶“扭波”的过程
李泰来,副教授,唐山人,1930年生,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勘系。长期在南京地质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讲授构造地质学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已退休。
(注:以下内容主要摘录自李泰来撰写的《发现扭波发明扭仪更新地震破坏理论》。)
1976年,唐山7•28地震后,回唐山探亲,看到唐山地震破坏与当时的教科书和地震烈度表有很大差异,遂与二弟李泰临一道,对唐山地震破坏遗迹,进行广泛观察、拍照,发现地震的巨大破坏,不是由纵波和横波造成的。
在观察中他们发现《地震烈度表》所附的样板图样与唐山地震建筑物破坏的事实有很大出入。例如,样板图上画的是电线杆和楼房随地震烈度的增加逐渐倾斜,倾角逐渐增大,XI-XII度时全部倾倒。实际上唐山地震并非如此,唐山路南区的破坏最严重,房屋全遭破坏,大多数塌平,按其它指标烈度定为XI度,可是电线杆仍然直立如初。另外,无论是7层大楼还是平顶小屋,坍塌后留下的断墙残壁基本上都是直立的,而不是先倾斜后破裂。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事实说明,人们对地震破坏机理的认识还有一定差距,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海城地震破坏实况照片 唐山地震破坏实况照片 唐山地震破坏实况照片  
通过对现场调查,结合溧阳地震、海城地震和龙陵地震,他们初步摸到了一些规律。回南京后通过应力分析,李泰来于1978年发现了扭波,扭波是万向波,产生万向运动,形成扭力矩,将物体从内部扭散扭断,铅直坠落。
纵波、横波与扭波
扭波是通过对地震波的成因分析发现的。地震来源于地下局部地块的弹性振动,局部地块突然快速弹性反跳、破裂、滑移、膨胀、爆炸,都会使局部岩块产生弹性振动,弹性振动在弹性介质内向外传播,就形成了弹性波。岩块的弹性振动由岩石和土壤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8-9-25 18:03

不论是点状爆破、线状断裂、弹性反跳、地块滑移,它们的原始运动都只有一个,由原始运动所产生的原始振动,只有一组。原始振动在经由弹性介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被分解成为三种分振动,形成三种地震波。
第一种是沿传播方向前后振动的分振动,沿传播方向传播出去就成为纵波,传播纵波的介质质点沿传播方向反复振动,在一维空间中传播,传播速度最快。
第二种是垂直传播方向左右振动的分振动,沿传播方向传播出去,就成为横波,传播横波的介质质点,垂直传播方向振动,在二维空间中振动,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第三种是介质质点原地旋扭的分振动,沿传播方向传播出去,则成为扭波,传播扭波的介质质点在三维空间中反复扭摆,传播速度最慢。
扭波也可以看作是振源体振动的扩展,传递的能量最多,破坏力最大。
三种波同时生于同地,是一母所生的同卵三胞胎,由于传播速度不同,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而形成了三个单独波列。在一次地震中,纵波首先到达地面,间隔一段时间横波到达地面,最后来的是扭波。扭波的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大,地震破坏主要是扭波造成的。
三种波都可以用常规方法进行模拟演示,纵波可以用拍打弹簧作模拟演示,横波可以用抖动绳子作模拟演示,扭波可以用一叠小球旋转扭动作一模拟演示。
加强建筑物增加整体性结合力与强度,地震时会合成为更强大扭力矩,加剧更大破坏
依照地震学与建筑抗震学当代占主导地位基本理论,建筑设计师努力加强建筑物各部分的结合力,强化脆弱带,增加整体性及其强度,希望以此避免地震时沿脆弱带断裂,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保护建筑物不遭受破坏。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不但不能消减扭波,彻底解决问题,遇到强震时反而会合成更为强大的扭力矩,造成他们想象不到的更为剧烈的破坏,而且在粗的钢筋混凝土构建也能被扭断扭散。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李泰来、李泰临兄弟在建筑物地震破坏考察中发现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
唐山启新水泥厂有一排5个相连的圆柱形水泥仓,是1966年新建的,各水泥仓的直径为5.1米,仓高为14.7米。每个水泥仓由12个0.5米见方的钢筋混凝土柱支撑,柱高4.6米,柱内钢筋纵横交错,最粗的钢筋直径为25毫米。震前各水泥仓均装满了水泥,每仓1200吨,5个仓共装了6000吨水泥。
地震后5个水泥仓的56根水泥柱全部从柱顶折断,5个水泥仓一齐塌落,而附近的电
陈一文:央视新楼不是“安全绝对没问题”而是“安全存在致命问题”! 共 14 页/第 7 页
杆和树木却安然无恙。
用12个半米见方的水泥柱撑1200吨的重量绰绰有余。这样的设计,从建筑抗震学当代占主导地位基本理论与建筑承重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万分坚固。但是在现实中对地震的破坏力则无能为力,还不如花草树木和电线杆。这说明单纯的增加建筑物的强度,并不等于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李氏“扭仪”的发明及其地震破坏模拟实验
依照地震学与建筑抗震学当代占主导地位基本理论,世界所有国家地震学界至今采用蹦床式实验来模拟纵波破坏,用摇床式实验来模拟横波破坏,或用三维混合式实验来模拟整个地震破坏。在所有这些实验中,都没有天然地震波或人工地震波在受测物体中传播,因而所模拟的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地震破坏,而是人为机械力的破坏,故而实验结果皆与实际地震破坏相悖,不仅对地震学领域一代一代学子造成误导,而且对世界建筑领域造成更加严重的误导。
李氏扭波的发现,自1978年对外公布到2006年长达二十七年,但是未能在地震学界与建筑学界地震破坏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除客观因素外,李泰来未能够把扭波的传播和对物体的破坏,用仪器模拟实验显现出来,也有很大关系。
2006年,李泰来、李泰临、李泰丰三兄弟用了半年时间研制成功一种原始创新的仪器,全称为“李氏地震扭波破坏模拟实验仪”,简称“扭仪”,是继1978年发现扭波以后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有的专家提出“至今没有人能做出记录‘扭波’的仪器来证明它的存在”。
但是,通过“扭仪”的模拟实验,不仅能展现扭波的产生和传播,还可以模拟地震对各种不同结构建筑物破坏的全过程,实验结果皆与地震破坏遗迹和实况录像一致,充分说明李氏扭波理论和“扭仪”实验皆符合实际,也进一步证明,与自然界中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真实破坏往往相悖的地震学与建筑抗震学当代占主导地位基本理论以及这种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各种横波、纵波模拟实验装置相比,李氏扭波理论和“扭仪”实验更为接近于自然界中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真实破坏机理。
李东旭教授专著《旋扭构造动力学—理论、方法及应用》肯定了地震旋扭变形的存在
中国地质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国地质大学李东旭教授《旋扭构造动力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专著之《11.2 地震引起的旋扭变形》指出:
“无论是构造地震还是其他成因的地震,由于岩石圈介质的不均匀性和结构的复杂性,都可引起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或传播方向的局部变位,从而导致构造应力场呈现旋转剪切作用方式和旋扭变形。这些现象在震后地质调查、建筑工程调查和精密地形测量中都不难发现,说明地震前后旋扭运动现象的普遍性。”
《11.2.1 震后地表建筑物旋扭破坏》进一步揭示:
“大地震后不仅可能引起地形的旋转位移和弧形剪切裂隙带的出现,而且可以直接导致许多地面建筑物发生旋扭变形和破坏。1976年唐山大震后就见有许多地表建筑旋扭破坏的实例,诸如铁路路轨的强烈扭曲,以及唐山第四医院的烟囱、丰润县化肥库烟囱(图11-1A)、柱状门柱(图11-1B)、交通警岗楼等柱状建筑物都出现顺时针扭转。导致地表建筑物旋转破坏的原因显然是地震波作用结果。由于地震波的传播,除体波(P波和S波)外,还有面波,即沿地球自由表面传播的波,其中有两种,一种是勒夫波(L),一种是瑞利波(R)。勒夫波的质点运动与横波(S)的水平分量(SH)运运相似。因此对地表建筑物造成水平界面上质点的大幅度振动,使地表建筑物基底,而是以不同幅值作用在建筑物或其他设施的基底各点上,从而产生扭矩(王景明1982)。这种现象虽然是地震的间接效应,但很像地壳浅层轴近直立旋扭构造作用方式。”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8-9-25 18:04

李泰来与李东旭的这些论述说明:依照地震学与建筑抗震学当代占主导地位基本理论,世界所有国家地震学界至今采用蹦床式实验来模拟纵波破坏,用摇床式实验来模拟横波破坏,或用三维混合式实验来模拟整个地震破坏对各种不同结构形式建筑从事地震破坏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地震中对应建筑结构真实的破坏现象相悖,有力证明地震学与建筑抗震学当代占主导地位基本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与实质性错误,对过去与现在的建筑抗震工程措施造成严重的误导,以致某些人们认为应当增强建筑抗震工程措施可能恰恰导致合成为更强大扭力矩,加剧造成更大地震破坏的恶果!
中国地震界主流学者对于地震扭波对建筑物造成的扭转破坏作用已开始认识
本人获悉,在2008年4月中国地震局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陈运泰院士在学术报告中对过去没有给与足够注意的强震中扭转波对建筑结构造成的严重破坏作用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听过他学术报告的孙士鈜先生告诉我,陈运泰院士介绍的强震中的扭转波与孙士鈜出席2006年11月2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上,听到李泰来介绍他1978年发现的扭波及其模拟实验的情况基本一致。
作为中国《地震学报》(英文版)特邀编委,本顾问不久前特地就此询问了我的老朋友、《地震学报》总编陈运泰院士,他确认对于强震扭转波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作用进行了研究,已经写了专门的论文。
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地震界主流学者对于地震扭波(“旋扭波”)对建筑造成的严重破坏作用开始有所认识,但是中国建筑界主流学者至今对此尚未认识。
有必要强调,在震灾地区规划重新建设的今天,中国建筑界主流学者跨学科认识地震扭波(“旋扭波”)对建筑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重要而且紧急,因为任何可能发生强震地区的民居与公共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等)的抗震建筑规范指导原则急需依据这种认识“与时俱进”做某些重大修改。
李泰来采用《扭仪》对央视新楼所做的抗震模拟实验报告及其结论
李泰来采用“扭仪”对央视新楼进行了抗震模拟实验:首先采用相同材料制作了三个模型:(1)仿央视新楼怪异悬臂结构建筑模型;(2)同样高度直立式“门”型结构建筑模型;(3)同样高度直立塔型建筑模型。三种不同型式的建筑模型在“扭仪”上同台对比模拟实验。
李泰来日期为2008年6月10日的《央视新楼抗震模拟实验报告》(附“扭仪”实验录像)结论称:
“先是在扭仪上作实验,“L”型悬壁只受震1秒即坠落,左右两座直立式高楼的顶层,一个31秒震落,一个33秒震落。
“在用“扭仪”作央视新楼地震破坏摸拟实验的同时,我们还用传统的平摇式实验方法作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是三种楼房几乎同时遭到破坏,而悬臂最后脱落。
“扭仪抗震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央视新楼悬臂的抗震能力。只有同样材质直立高楼的1/30。在地震多发区北京,建造悬壁式高楼是非常危险的,地震时悬臂结构会额外添加几
陈一文:央视新楼不是“安全绝对没问题”而是“安全存在致命问题”! 共 14 页/第 9 页
十倍的破坏力,造成物毁人亡,情同自杀,后患无穷。
“地震的破坏强度,取决于地震扭波所造成的扭力矩(力偶矩),扭力矩越大破坏越严重,扭力矩与扭力(力)和扭力臂(力偶臂)的乘积成正比,在物体中能够形成的扭力臂越长,破坏力就越大。
“央视新楼用了一个“L”形悬臂,人为的,大幅度的,增大了楼体的水平扭力臂和铅直扭力臂。它不但不能起抗扭作用。反而额外添加几十倍的破坏力。因此,它要比同等材质的直立高楼更容易遭受地震破坏,遭破坏的程度要比直立高楼大几十倍。遇强震等于自杀,无震折寿。
“若要使央视新楼的抗扭能力达到一般直立大楼的同等水平,必须大幅度添加几十倍的抗扭材料,而且还不能增加重量,在目前条件下几乎办不到,唯一的安全可行办法就是将祸根“L”型悬臂拆除,把楼体扶正。
“平摇式实验或三维混合实验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地震破坏摸拟实验,在这种实验中既没有扭波也没有纵波和横波在被测物体中传播,没有由地震波所产生的地震动,物体的破坏是人为机械力造成的,与地震破坏不相干。不能用这种实验方法作央视新楼的抗震模拟实验,进行抗震能力评估,只有扭波破坏模拟实验才能反映出地震破坏的真实情况,”
李泰来对央视新楼所做的抗震模拟实验证明:如果说央视新楼其它部分结构能够达到抗震烈度8度的要求,其“悬臂”结构使其整体抗震烈度至少降低了1度,不再符合北京地区高层建筑必须达到的抗震烈度8度的要求!
2008年6月,李泰来将“扭仪”对央视新楼从事的上述实验分析结果汇报给北京市建委“央视新楼抗震审查”主管单位领导,建议组织专家论证会议。听取李泰来的汇报后该领导当即表示:在对有关建筑规范做出改变之前他们没有办法!
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依据之四:“悬臂”钢结构不可避免的疲劳破坏作用!
前提条件基础知识一:任何地方地壳始终存在固有频率的微小垂直自然“地脉动”
所有地方地壳始终存在固有频率的微小垂直自然“地脉动”,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269-97)《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http://eoa.chinaonebuild.com/******/content/standard/gbt50269-97.pdf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8年5月1日)
2.1术语
2.1.2地脉动(Micro-tremor):由气象海洋地壳构造活动的自然力和交通等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球表面固有的微弱微米级振动。
前提条件基础知识二:钢制材料的疲劳破坏
钢结构的疲劳破坏指钢材或构件在反复交变荷载作用下在应力远低于抗拉极限强度甚至屈服点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破坏。就断裂力学的观点而言,疲劳破坏是从裂纹起始、扩展到最终断裂的过程。
依据:第六章 钢结构的疲劳破坏事故
http://www.buildbook.com.cn/ebook/2007/B10010160/6.html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8-9-25 18:04

6.1 疲劳破坏的概念
疲劳问题最初是在1829年由法国采矿工程师尔倍特(W.A.J.Albert)根据他所做的铁链的重复载荷试验所提出的。1839年波客来特(Poneelet)首先采用“疲劳”(Fatigue)一词来描述“在反复施加的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破坏现象”,但是以“疲劳”一词作为题目的第一篇论文是由勃累士畏特(Braithwaite)于1854年在伦敦土木工程年会上发表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多起飞机疲劳失事事故,人们从一系列的灾难性事故中,逐渐认识到疲劳破坏的严重性。
金属结构的疲劳是工程界早已关注的问题。就金属结构而言,包括飞机、车辆等各类结构都在内的总体,大约80%—90%的破坏事故和疲劳有关。其中土建钢结构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随着焊接结构的发展,焊接吊车粱的疲劳问题已十分普遍,受到了工程界人士的重视。目前,《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88)中已建立了疲劳验算方法,此方法对防止疲劳破坏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钢结构的疲劳破坏是指钢材或构件在反复交变荷载作用下在应力远低于抗拉极限强度甚至屈服点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破坏。就断裂力学的观点而言,疲劳破坏是从裂纹起始、扩展到最终断裂的过程。
疲劳破坏与静力强度破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与塑性破坏、脆性破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疲劳破坏是钢结构在反复交变动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而塑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是钢结构在静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
(2)疲劳破坏虽然具有脆性破坏特征,但不完全相同。疲劳破坏经历了裂缝起始、扩展和断裂的漫长过程,而脆性破坏往往是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瞬间突然发生。
前提条件基础知识三:央视新楼斜塔上端悬臂结构部分在重力作用下始终下垂
据《法制晚报》2007年11月30日《解读央视新址双塔特殊构造 搭建悬臂风险大》披露:
http://job.zhulong.com/dongtai/read60974.htm
“央视新楼斜塔上端两个“大悬臂分别从两座塔楼的37层以上部分逐步逐段悬伸而出70多米,在高空正交合拢。建成之后的大悬臂的重量超过1.4万吨。”
据《北京晚报》2007年12月28日《央视新楼合“臂”:“大楼安全绝对没问题”》披露:
http://cctvenchiridion.cctv.com/ ... 071228/103822.shtml
“央视新楼由两座高234米、52层和高194米、44层的塔楼组成,由悬臂钢结构连接。
今日关注:巨大的重量是否会使悬臂下沉?
姜文伟(注:央视新楼结构设计师、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下沉的情况在设计当中已经考虑到了,肯定会有下沉出现。计算得出悬臂下沉会在26厘米左右,所以在建设中人为将悬臂在水平位置向上偏移,悬臂最外端向上倾斜高度为26厘米,给下沉预留出一定的空间。悬臂最后可能会达到水平,也可能会有一点倾斜,但是倾斜会在小于6厘米的误差范围内。
前提条件基础知识四:央视新楼“悬臂和其他的写字楼建筑一样,除了公众参观区外的部分会作为办公用”
据《北京晚报》2007年12月28日《央视新楼合“臂”:“大楼安全绝对没问题”》披露:
http://cctvenchiridion.cctv.com/ ... 071228/103822.shtml
今日关注:悬臂将来会投入使用吗?
姜文伟:悬臂层建成后将在地板上留出一个方形观景区,让参观者能直视地面,体验“悬空”之感。悬臂和其他的写字楼建筑一样,除了公众参观区外的部分会作为办公用。
根据《前提条件基础知识一:任何地方地壳始终存在固有频率的微小垂直自然“地脉动”》、《前提条件基础知识二:钢制材料的疲劳破坏》、《前提条件基础知识三:央视新楼斜塔上端悬臂结构部分在重力作用下始终下垂》与《前提条件基础知识四:央视新楼“悬臂和其他的写字楼建筑一样,除了公众参观区外的部分会作为办公用”》,人们可以获得任何负责任的学者无法否认的不可避免的以下十二项推论:
推论一:央视新楼上端1.4万吨重“悬臂钢结构”造成它与两个斜塔连接处应力集中!
推论二:央视新楼两个斜塔与地面结构连接处也应力集中!
推论三:央视新楼斜塔上端悬臂部分将在“地脉动”作用下每时每刻日夜不停上下微动!
推论四:央视新楼斜塔在上端悬臂“地脉动”作用下上下微动的作用下也将每时每刻日夜不停地前后微动!
推论五:央视新楼上端重量1.4万吨的“悬臂钢结构”与两个斜塔连接处应力集中处形成建筑钢结构无法避免每时每刻日夜不停的疲劳破坏过程与疲劳破坏的结果!
推论六:“悬臂从两座塔楼外伸出了75米和67米,组成了一个14层楼高,宽度是39.1米、高度为56米的空间……除了公众参观区外的部分会作为办公用”与斜塔的连接部分无法避免或迟或早必将疲劳破坏撕裂开来自由落体形同自杀的“悬臂”!
推论七:央视新楼斜塔上端“悬臂”疲劳破坏撕裂开来时必将同时撕裂央视新楼斜塔上目前不清楚的相当一部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推论八:央视新楼斜塔上端1.4万吨重“悬臂”疲劳破坏撕裂开来自由落体时,将把下边的一切砸个稀巴烂,造成进一步人员伤亡!
推论九:1.4万吨重“悬臂”疲劳破坏撕裂开来自由落体时飞溅其的结构同时将对于央视新楼斜塔下边相当高度的窗边人员与财产造成严重的次生破坏!
推论十:1.4万吨重“悬臂”疲劳破坏撕裂开来自由落体后,央视新楼两个斜塔在地壳微小垂直自然“地脉动”作用继续各自的疲劳破坏过程!
推论十一:如果央视新楼上端重量1.4万吨的“悬臂钢结构”与两个斜塔连接处应力集中处内部,或者央视新楼两个斜塔与地面结构连接处应力集中处的钢材或者焊接处内部,目前存在或出现任何极其微小的缺陷,微小裂纹或者钢梁材料冶金缺陷,上述疲劳破坏过程将大大加快。
推论十二:央视新楼的悬臂结构整体设计造成上述疲劳过程是不可避免,而且,一旦发现在上述疲劳破坏作用下一旦出现哪怕再微小的裂纹,就实际上没有任何延缓或避免该种疲劳破坏加速发展的补救措施,只能够将整个央视新楼弃置作废!
应用“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计算机程序提出“新大楼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技术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方案的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需要说明:他们应用的“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计算机程序是否对央视新楼悬臂结构在“地脉动”下的疲劳破坏问题做了充分的考虑。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8-9-25 18:05

央视新楼的国外设计单位与国内结构工程设计单位可能强调“央视新楼两个斜塔结构与悬臂结构”之间的连接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刚性”(除了悬臂结构已经证实了的下垂27公分的问题外),“地脉动”不会造成“悬臂结构”与两个斜塔结构与悬臂结构之间连接处的疲劳破坏!但是,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依据之三:设计与‘抗震审查’没有考虑地震‘扭波’(‘旋扭剪切’)”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依据之五:明知故犯“打破中国设计规范的所有规则”!
前边已述,李泰来教授2008年6月将“扭仪”对央视新楼从事的模拟实验分析证明存
在致命安全问题的结果汇报给北京市建委“央视新楼抗震审查”的主管单位领导时,该领导当即表示,在有关建筑规范做出改变之前他们没有办法。
但是,绝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央视新楼的国外设计单位2003年5月7日发布的新闻稿中早就公开承认 “设计团队正在准备(央视)新楼独特形状提出的工程挑战的详尽解决方案,它们将打破中国设计规范的所有规则”(“The design team is setting out detailed solutions to the engineering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unique shape of the building, which will break all the rules in the Chinese design codes.”)!
http://www.arup.com/arup/newsitem.cfm?pageid=1065
央视新楼现在已经竣工,外国设计单位2003年5月7日公布的新闻稿提出央视新楼结构设计方案“将打破中国设计规范的所有规则”问题引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个问题:
(1)建筑规范审查单位对央视新楼结构设计方案“打破中国设计规范的所有规则”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批准与验收!
(2)为了顺应央视新楼怪异结构设计方案,有关部门对“中国设计规范的规则”做出了修正,使央视新楼怪异结构设计方案与“中国设计规范的规则”相符!
人们有权要求央视新楼项目相关部门向公众解谜:外国设计单位公布的新闻稿提出的央视新楼结构设计方案“将打破中国设计规范的所有规则”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依据之六:存在严重损害职工心理健康的致命问题
众多报道已经说明央视新楼“悬臂和其他的写字楼建筑一样,除了公众参观区外的部分会作为办公用”。
任何心理正常的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160米高悬崖建筑一个非常坚固安全伸出六七十米的办公室,你每天在那里上班,不用说坚持三个月,绝大部分人恐怕坚持不了两个星期!
央视新楼两个斜塔内侧底层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不会有太多异常感觉,但是两个斜塔内侧高层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的感觉如何?他们将每日感受‘危楼恐惧’和精神焦虑!
本顾问建议央视领导、国内、国外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审批单位领导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央视新楼悬臂视野最佳的最远延伸部位处办公室,坚持每天工作“体验生活”三个月。
如果你们能够坚持下来不出现任何心理健康问题,再考虑央视上万职工是否应当迁进来。反之,如果你们自己都坚持不下来,对央视上万职工就不要勉为其难了!
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依据之七:央视新楼必须达到抗地震烈度9度的标准!
本文征求建筑界一位资深专家意见时,他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抗地震烈度9度是北京地区对一般建筑的抗震烈度标准。汶川地震惨剧再次告诉我们,像医院、学校这样的公共建筑的抗震烈度标准必须比当地对于一般建筑的抗震烈度提高1度。中央电视台不仅是公共建筑,而且是国家处于特殊危急状况下极其重要的国家喉舌单位,其抗震烈度标准必须丝毫不含糊比北京地区一般建筑抗震烈度8度至少提高1度,至少必须达到9度!
本顾问非常赞同建筑界这位资深专家的意见。
总结抗震建筑实践的认识和智慧与“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计算机程序的较量
央视新楼极端复杂的形状与建筑结构引起了世界建筑界与抗震结构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2008年8月出版的一本新书《建筑的地震设计:对地震以智取胜》("Seismic Design for Architects: Outwitting the Quake")第107页,书的作者新西兰惠灵顿建筑维多利亚大学地震风险中心学院,建筑结构主任,副教授安德鲁•查尔森(Andrew Charleson)写道:  
“北京新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提供了复杂的力的路径使严格的结构成为必要的一个最为极端的例子。考虑到它的规模、几何复杂性及其内在的不稳定性,结构工程师们承担了巨量极为复杂的分析来开发与优化其结构系统。他们而后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越来越剧烈的三种地震状况演示令人满意的地震性能。”
前边披露的情况清楚地表明,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设计师莎瑞披露他们解决央视新楼怪异结构设计先天不足“安全问题”唯一依赖了两项技术手段:
(1)“新大楼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技术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
(2)“经过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成为给建筑调节受力的工具,受力大的部位,将用较多的网纹构成很多小块菱形以分解受力;受力小的部位就刚好相反,用较少的网纹构成大块的菱形。”
据报道,央视新楼的建造成本为此从最初预算约人民币50亿元翻了一番,达到人民币100亿元之巨!
央视安全性论证的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委员会“对央视工程安全的论证”,确认“该项目设计达到了抗地震烈度8度的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虽然该设计本身存在极大的挑战,但如果有足够的投资,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的话,技术上是可以做到对安全性的保证的。”
综上所述,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委员会“对央视工程安全的论证”完全不考虑人类抗震建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认识和智慧,不考虑中国与世界多地震地区百年、千年经历多次强震至今能够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物结构证实了的抗震建筑的基本经验,也不考虑中国与世界多地震地区建筑揭示与证实了的世界公认的当代抗震建筑基本原则,反而迷信完全没有任何抗震建筑实践经验的人开发的没有经过抗震建筑实践证实的“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计算机程序提供的片面性的“新大楼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技术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结论!
当代抗震建筑基本原则的前提是尊重人类抗震建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认识和智慧,尊重包括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世界多地震地区百年、千年经历多次强震至今能够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物结构与过去一百年来现代抗震建筑实践的基本经验。
必须强调,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应用的“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计算机程序仅能够考虑建筑结构设计程序开发者所了解已经认识到的经验,无法考虑结构设计程序开发者不了解没有认识到的经验,无法考虑地震学主流学者刚刚开始认识抗震工程学与建筑界主流学者尚未认识的地震“扭波”破坏(“旋扭”破坏)的认识,更无法考虑从根本上违背当代抗震建筑基本原则的悬臂怪异结构建筑造成的悬臂结构“地脉动”导致的钢结构“疲劳破坏”问题。
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应用他们的“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计算机程序提出的“新大楼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技术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是忽视这些前提条件的结果,导致对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委员会的误导!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8-9-25 18:05

殊不知,从根本上违背当代抗震建筑基本原则的悬臂怪异结构方案越是“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越是不仅不能从“技术上解决安全问题”,反而必将加大该方案存在的一系列致命安全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的某些风险。
无论国外设计单位、国内结构工程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建筑安全审查单位,或者为央视新楼投保的保险公司,都无法保证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应用的“精密计算的框架结构”计算机程序排除抗了央视新楼“双斜塔悬臂结构”的标准存在的安全不确定性因素?  
现代建筑结构存在安全不确定性因素时,必须“以人为本”作出优先考虑生命安全的决定
《CCTV网》2002年9月12日发表了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教授一篇精彩的讲演《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强调了涉及环境问题的一条重要原则∶
http://www.cctv.com/lm/131/-1/49241.html
“应当适合环境保护的这种要求,避免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有些决定是可以挽回的,有些决定是不可以挽回的,有些时候特别对环境问题,要完全的事情搞清楚了以后,再做决策,可能就是不可挽回的了,所以有时候在数据不确切的时候,不完备的时候要做出决策,这可能要冒风险,但是要等把说的问题搞清楚以后再做决策,可能冒的风险会更大,所以在环境问题上,虽然有时候科学上有不确定性,但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避免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也时候也要冒一定的风险,做出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决定来。”
本顾问认为,在央视新楼怪异结构安全问题上,必须遵循类似的原则:存在安全上不确定性因素时,必须“以人为本”作出优先考虑央视上万职工生命安全与家庭幸福的决定!
央视新楼“悬臂”结构致命安全问题唯有的两个解决方案
方案一:在“悬臂”结构下边再支起一座同样角度内斜的塔楼,将央视新楼从目前的“双斜塔悬臂结构”修改为“三条腿板凳”结构,显著减少央视新楼“悬臂”结构存在的安全不确定性!
无论国外设计单位、国内结构工程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建筑安全审查单位,或者为央视新楼投保的保险公司,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以人为本”优先考虑央视上万名职工生命安全与家庭幸福的最佳修改方案!
但是,此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央视新楼现有的地基设计结构是否允许在“悬臂”结构下边再建造支起一座同样角度向内斜的塔楼,需要经过专家委员会详细论证才能够决定。
第二方案:将目前的央视新楼全部拆除!
如果方案一不可行,方案二就成了“以人为本”优先考虑央视上万职工生命安全与家庭幸福根本解决央视新楼存在的致命安全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
建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公开听证会对央视新楼存在的致命安全问题举行讨论
央视新楼存在的致命安全问题涉及央视万余名职工的生命安全及其家庭幸福,但是央视新楼项目又获得了所有相关主管领导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审查部门的批准与支持铸成目前无法挽回的结果,因此依靠任何这些部门对央视新楼项目重新审查不可能获得“自我否定”的结果。而且,由于央视新楼存在的致命安全问题涉及到建筑界与抗震建筑界至今没有认识的地震‘扭波’(‘旋扭剪切’)”问题,因此对央视新楼存在的致命安全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门进行跨学科整体综合研究,而不能仅由单学科的个别建筑界专家研究。
为此,本顾问建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跨学科专家(包括相关领域主流与非主流专家)参加的现场电视报道的听证会,对央视新楼存在的致命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案举行公开讨论。同时建议,在组织这样的听证会令人满意地否定了本文提出的央视新楼“安全存在致命问题”五项依据无疑问论证“央视新楼的安全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之前,央视领导不应当将任何职工迁入央视新楼!
对于央视新楼这样相当敏感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作者认为,搞科学技术的人,无论学者还是科学技术管理者,或报道科学技术动态的新闻媒介,最重要、最宝贵的品格是出自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承认事实,讲真话”,即便这种“事实、真话”有时可能与有关领域绝大多数其它人有所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也要能够象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那样,大胆的喊出“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
作者: 老先生    时间: 2008-9-26 08:06

作为一个结构工程师,我原则上同意楼上作者提出的问题。但够不够“危房”,要不要加固,应该做全面的技术分析后定夺。我的主要考虑有:

1. 采用这种没必要的特殊造型带来的结果是:
    上部质量无谓加大, 增加地震力。
    结构不对称抗扭转能力极差
    空间相连的悬臂梁水平抗震能力很差
    抗垂直振动能力很差
    抗倾覆能力很差
    可能的不均匀沉降大
2. 也许华东院都计算过“合格”“满足规范”, 但不要忘了,我们的规范主要是立足传统的建筑, 对于这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研究的很不够, 也不见得有必要。对抗扭转、抗倾覆、悬臂结构、附属结构等方面的抗震研究和试验都很有限。
3. 人类对地震动的真正了解和预测都很有限。汶川地震就发现我们了解不多的垂直振动的惊人作用。作者谈到的“扭波”更是我们认识不够的地振动。
4。即便以上结构问题多用钢材也许可以解决,对这种极特殊结构,人类没有经验、没有认识的问题太多,不值得挑战,很叫人担心,也一定会多花很多可以避免的费用。百分之多少?几倍?为了满足国外建筑师的“别出新裁” 国内多少纳税人买单?
5。不要忘了我们有过多么好的建筑方针“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
6。如果设计者不服,认为它的抗震能力更好,不妨拿出计算模型,叫大家都学习一下,也都长点见识。

而且,这绝不是个案,走在北京的街头,你都能发现几个值得探讨的建筑。
作者: gmj792    时间: 2008-10-6 17:43

就算央视有钱,就算结构在强震不倒,谁敢保证在大变形的情况下里面的设备不损坏??央视停播可是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
作者: tiantiantj    时间: 2008-10-19 00:24

gmj792 wrote:
就算央视有钱,就算结构在强震不倒,谁敢保证在大变形的情况下里面的设备不损坏??央视停播可是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

如果能从这个角度考虑央视的问题,也许官方可以出面解决了
作者: xazjp    时间: 2008-10-19 16:40

全中国至今可看的建筑只有两种,一是古人留下的,一是洋人留下的。
作者: wg01    时间: 2008-10-19 19:54

呵呵,这正好符合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
作者: lexsyja    时间: 2008-10-19 20:27

开个玩笑:严重损害职工心理健康是非设计方的业内诸位专家引起的哦,里面的职工工作人员应该不懂结构吧。
作者: 木工    时间: 2008-10-25 20:44

我认为结构是非常安全的,悬挑部分按桥梁的斜拉桥设计,而且是双向的
作者: hayc    时间: 2008-11-7 17:17

我相信央视大楼模型肯定是上过振动台的,但不知道输入的地震作用是几个方向的,对于这样不规则的东西,任何一个方向的作用应该都是不一样的,也是很重要的。
作者: jj938270    时间: 2008-11-8 09:50

现行实验受力破坏为主理论的设计理念,以实际发生的可以溯究到分子层面广义的较现复杂之能量破坏理论。
作者: yang3rd    时间: 2008-12-8 21:23     标题: 我想问下:央视大楼每平方用钢量多少?

我想问下:央视大楼每平方用钢量多少?
作者: 飞花一片    时间: 2008-12-8 21:47

这么高深的话题,我也不知道设计的好还是不好,但是觉得“老先生”的几条很有道理。
目前结构设计仍处于以不变(结构)应万变(地震作用)阶段,抗震这门学科还没有完善,总觉得不认识的东西还是敬畏一点为好。
作者: SHILEDA    时间: 2008-12-10 15:52

hayc wrote:
我相信央视大楼模型肯定是上过振动台的,但不知道输入的地震作用是几个方向的,对于这样不规则的东西,任何一个方向的作用应该都是不一样的,也是很重要的。 ...

央视CCTV大楼(1:30)振动台试验模型照片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119839&extra=&page=1
作者: xwhust    时间: 2008-12-28 15:44

还有个方法啊,就是把悬臂的拆除就可以了嘛!
作者: cocototo    时间: 2008-12-30 18:05

作结构设计比较难,一方面是在以突破规范作样板,一方面是在严格要求遵守规范,到底什么样的可以突破,到底什么样的一定要遵守,用自己的矛和自己的盾在作试验
作者: 四月的风    时间: 2009-1-4 20:36

我两次从央视新楼边上过,目测都感到悬臂端下垂了,下垂数值约有0.3米,有没有测量结果啊?难道是错觉?
作者: llj1974    时间: 2009-1-5 14:15

管他呢,反正我不在那里上班。大楼已经盖好了,现在探讨这些问题没多大意义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非功过,让历史见证吧。
作者: holtlin    时间: 2009-1-6 09:58

全中国至今可看的建筑只有两种,一是古人留下的,一是洋人留下的
古人留下的是昨天的建筑,洋人的是留给明天的建筑,今天没有
作者: matola    时间: 2009-1-6 21:57

忠言逆耳,希望不是危言耸听,央视大楼是不是结实,还要在实践中观察。
如果实践中悬臂持续下垂,该如何解决??
作者: hongzhou    时间: 2009-1-13 11:51

对于悬臂的疲劳问题,我有点不明白.大楼悬臂在平时毫无疑问是保证它处于弹性状态的,拿一个截面来说,弹性状态下截面的中性轴不变,在巨大重力作用下,截面上已经有一个应力分布,而地脉动是极微小的,并不能使截面上的内力反向,顶多使截面上任一点的应力大小发生微小的改变(因为弹性,中性轴不变,任一点应力方向不会改变),这样也能让截面疲劳破坏吗?我理解的疲劳应该是截面上的总荷载都发生了反复,拉变压,压变拉,如此循环.不知想的对不对?
作者: hongzhou    时间: 2009-1-13 12:23

感觉讨论地脉动的振动影响还不如考虑风振的影响
作者: hai9    时间: 2009-2-2 09:36

从中国的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讲,大楼明显是有问题的。

而讲没有问题的人是死报计算机计算通过,各个指标和参数满足中国现行的规范标准,认为就可以了,我看有点悬啊
作者: zdx65    时间: 2009-2-9 11:56

gmj792 wrote:
就算央视有钱,就算结构在强震不倒,谁敢保证在大变形的情况下里面的设备不损坏??央视停播可是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
非也。 央视停播不会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只要防止央视播出被非法控制。
这个结构是一个经典案例:不是花钱越多、用钢量越大,结构就越安全。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得到充分展现。
作者: 帝国精彩局    时间: 2009-2-12 23:37

基本情况下,大地震下是不倒塌都不容易。这么复杂的结构体系不是几个试验就能解决的。
其实建筑创新也不是说不好,但是为了满足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去做一个创新的建筑就有点问题了。
这样的建筑本来就是突破规范的,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要去满足指导大部分建筑设计的规范要求呢?
作者: 5961521    时间: 2009-2-17 21:15

中国建筑已经进入一种怪圈。房子越修越高,但越来越不安全!
作者: 四月的风    时间: 2009-3-16 20:01

“我理解的疲劳应该是截面上的总荷载都发生了反复,拉变压,压变拉,如此循环.不知想的对不对?”
这样理解恐怕是不对的,见钢结构规范6.2.1-1的解释,计算部位每次应力循环中的最小拉应力或压应力是可正可负的。
作者: chengzhihui    时间: 2009-3-17 09:41

强烈反对国外建筑师把中国作为稀奇古怪建筑设计的试验场!
像央视大楼这种造型的建筑设计放在国外一定通不过审查,原因之一就是违反结构基本要求,太不经济。国外建筑师在他们国内实现不了的“理想”却能在中国实现。
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钱,现在却把大把钱砸在这种怪物身上,真让人痛心!
作者: rsy    时间: 2009-3-30 11:44

奇特的造型也给今后长期使用带来诸多不便,施工期间我曾数次上去,感觉室内空间太小,围绕电梯间布置的一圈办公区无论从面积、流程都不尽人意。
作者: silversea    时间: 2009-5-5 14:31

我认为结构肯定是安全的,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人们的视觉、心里感受。
作者: llj1974    时间: 2009-6-3 10:48

大楼都已经盖好了,还探讨什么什么安全不安全,管鸟用,有本事你能让他们别盖,如果央视请你去做嘉宾或者看晚会你有种就说我认为大楼不安全拒去!  谁能保证绝对安全?
作者: czldragon    时间: 2009-9-9 16:19

这个不懂还是时间来见证了
作者: jiwuhen    时间: 2009-9-12 11:16

央视方案的确定不是经过专家评审会确定的吗
最近网上热炒的 央视 色情 门 大家怎么看呢
作者: darron128    时间: 2009-9-15 15:38

四月的风 wrote:
我两次从央视新楼边上过,目测都感到悬臂端下垂了,下垂数值约有0.3米,有没有测量结果啊?难道是错觉?

我觉得0.3m这个数量从下面应该看不出来吧,应该是视觉效果造成的吧。
作者: lmglsc321    时间: 2009-9-17 18:11

坚决反对这个东西,花那么多的钱,让人整天提心吊胆的,看见就有心障.
一 结构体系不符合自然规律对力传递的要求.
二 结构体系造成材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大家都知道单手举稻草的事例吧,举一个小时,没有问题,举10个小时,绝对有问题,何况我们的大楼要举至少50年,且不再是稻草啊.
三 没有考虑非抗震偶然作用下的危险性:911事件还历历在目吧.那么规则的结构,那么两下的撞击,就发生连环的倒塌,而我们的电视大楼呢,我们大楼的结构体系呢,不知道我们的方案决策者 设计者考虑过这些问题没有.
四  现在形成了一种现象--什么新奇什么就是水平高;外国做的什么都比国内的受看
作者: zhoushua1a1    时间: 2009-9-21 16:18     标题: 我在央视新大楼

央视新大楼结构模型在国家检测中心上振动平台做抗震实验时采用了(X\Y水平向)两条人工模拟波,一条唐山地震采集波,并充分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安全可靠.汶川地震时,在地震长波的影响下(悬臂未完全合龙),结构也经受了考验!
作者: youthxiao    时间: 2009-9-23 22:14

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高审) 其实开始是一直不同意通过的。但是业主有钱,找同济大学做了各种实验和研究,结果是可以。同济建工系实验结果第一次高审不相信,又让打回来重做,第二次结果和第一次差不多,高审还是不相信,又亲自设计了实验让同济做,同济眼看不是办法就又从理论上解决,拿出各种数据,配套了试验结果过去,高审才通过了。
虽然我个人不同意建这个大楼,但是这个过程是要澄清的
作者: 夏郎多吉    时间: 2009-10-16 11:22

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设计,看着就不安全,而且浪费国有财产!
作者: fu20081008    时间: 2009-10-24 13:20

建筑造型是有了,就算结构也没有问题,但那时用人民币堆起来的呀,人们的血汗钱呀
作者: 3d    时间: 2009-10-24 21:44

cctv是浪费钱!花了50亿,而我们登月一期计划总经费才14多个亿啊!
库哈斯自己评价CCTV :即是成功,又是失败。成功是只有在中国才得以实现,失败是这种建筑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不可以实现。
真是对我国建筑界极大的讽刺!
作者: ocean2000    时间: 2009-10-24 23:15

上海中心100多亿
作者: l014040229    时间: 2009-10-24 23:19

央视大楼归根结底应该是个面子问题。
作者: zw-happy    时间: 2009-10-29 23:37     标题: 问题归结为到底现时我们有没有能力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

问题最终归结为:以我们中国人目前的认识、科研及技术水平能不能解决如此体型的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栋建筑肯定不同于传统建筑,规范中主要针对普通建筑的条文也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具有针对性的深入的专题研究势必不可少的。其实,这一系列问题在我们对这个体型“感兴趣”之时就产生了,这就是困难,既然无法回避,那就迎上去解决它!!这需要业界不同领域相关人士的智慧和责任和信心!!
作者: blueli    时间: 2009-11-5 16:45

这个忒长咯!

道理还是很地道的

地震(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

每一次大地震人们都用血的代价学习到一些

然后就觉得很厉害 很无畏咯

其实不知道的更多了啊

那一万多学费先预备着吧

慢慢讨论多学
作者: dy48674112    时间: 2010-4-27 16:57

血糖血脂超标的领导们应该知道,头大脖子粗不代表人就是健康的。
同样,对于结构增加含钢量的设计未必是安全的,参见阿尔及利亚地震的事例。特别是央视大楼这样的大脑袋建筑,越重,地震时受力越大。
非常同意楼主和老先生的总结。
作者: con113    时间: 2010-5-3 10:38

抗震概念设计的确很重要。
对于,抗震这一学科及其理论,就目前的发展来说,还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地震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一些新的结构形式想要在世人眼中成为现实,的确需要有一定的胆量,也必然有一些争议。
不过,对新事物的争议,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嘛。
看看央视新大楼的设计理念还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 WoodAnts    时间: 2010-6-29 13:24     标题: 这个高层还能“目测”出下沉300毫米,够厉害的

呵呵,有一位老兄说他目测下沉(挠曲)了0.3m
这个高层还能“目测”出下沉300毫米,够厉害的。
作者: ss_yyjj    时间: 2010-10-12 15:21

wg01 wrote:
呵呵,这正好符合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

哈哈,精辟!
作者: ss_yyjj    时间: 2010-10-12 15:34

安全性上:央视大楼从抗震概念设计上来讲是个垃圾建筑,平面竖向均不规则,要命的是它还磕头,只有真的地震来临才能检验它的可靠性,
经济性上:拿老百姓的钱就建这么个破玩意?
作者: wwxue    时间: 2010-10-12 15:48

只有一个作用:集中体现了央视扭曲、空洞的工作作风。
作者: way_nation    时间: 2010-10-12 23:31

纳税人的钱从来都是可以乱动的=  =
像这种程度的投入 也不需要我们掏钱人的一分意见 坐观
作者: vividetail    时间: 2010-10-27 15:19

很安全  ……  结构合理




欢迎光临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http://okok.org/)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