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ISO9000认证
[打印本页]
作者:
1001
时间:
2003-9-27 13:44
标题:
ISO9000认证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和通过体系的认证
我们钢结构企业在实施和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据备些什么条件和实施后为我们钢结构企业带些什么好处
请大家讨论一下好吗
作者:
YESGUY
时间:
2003-10-1 10:33
标题:
回复: ISO9000认证
我们公司刚刚审核完毕,基本满意,只等发证了。
作者:
lgysky
时间:
2003-10-7 10:27
标题:
回复: ISO9000认证
我们公司早就通过ISO9000认证了,但我没有怎么认真的学习,给我最深的印象好像就是一切以文件出发,不管做什么,都要有文件依据,就包括各部门的管理制度、整改计划、文件收发记录等。
我感觉对企业自身的管理用处不是太大,但却能很好的提高企业知名度。
作者:
zhuhualong
时间:
2003-10-11 15:47
标题:
回复: ISO9000认证
那是本身不在管理的位子上,或者是你不在决策层上,其实不管至是钢结构只要是建筑企业,ISO2001、ISO14001、OHSMS18001都是很得要的东西,这三个体系整合了管理上所有层面,只不是我们没有认真的去推行而已,大部分企业只是为了给别人看,“我们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说不定你问他”ISO“是那几个单词的缩写,他可能都不知道,但他会说我们学过的,了解一点点。
应该是这样讲,在中国法制不是很建全,行业存在很多的问题,一些经理人从来不去关心这些东西的,中国这么多的建筑企业、你数一下有几家不是负增长。或者是三角账(蜘蛛网)扯东墙补酉墙。哎,这些人良心不知去哪里。不过自己倒是捞了不少。这三个体系函盖了质量、管理、作业流程、手册、办法、安全、职业、卫生、环境等。
作者:
dusc01
时间:
2003-10-17 11:15
标题:
回复: ISO9000认证
其实ISO9000系列认证从引进的本意来说是好的,这在国外也是有很多很成功的例子。但是正如楼上所说ISO9000系列认证在国内,尤其是在建筑施工企业都流于形式了,各单位只是为了在招投标的时候能加分才作这项工作,结果导致几乎每一次内审都成为一次内审员自己的灾难(因为企业平常不注意文件的积累,而ISO9000系列对于文件流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整天忙于准备各种文件。其实从ISO9000系列的基本体系来说,ISO体系强调企业实际运作,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的一个体现就是文件传达和控制的标准化。ISO体系特别强调对于各种新旧流程及时的文件化管理,因此给人留下ISO9000管理就是文件管理的错觉。另外ISO14000系列是与环境管理相关的条文,而业,ISO2001,OHSMS18001由于没有接触过不便枉加评价。
作者:
jesseliying
时间:
2003-10-20 11:33
标题:
回复: ISO9000认证
ISO9000认证介绍
认证程序
1、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
a.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b.已按GB/T19000-2000idt ISO9000:2000标准和其他国际公认的质量体系 规范,建立建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
c.按质量体系文件化的要求正常有效运行。
2、申请:
a.申请人向工作站提交质量体系调查表〈调查表由工作站提供〉;
b.工作站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有关文件进行评审,并与申请人签定认证合同。
3、文件审核;
a.工作站受理申请后,对文件的规范性、齐全性进行审核登记,并在收到认证费用后,即把文件送到审核部,审核部对文件进行审核,以认定其是否符合质量体系认证要求;
b.经审核部确定文件符合要求后,向申请人发出《文件审核结果通知书》;
c.必要时审核部可对申请方进行初方。
4、现场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a.审核组应根据提交的文件资料及受审方质量体系特点进行审核策划,拟制审核计划,并提交申请人确认。
5、现场审核:
a.首次会议:审核开始,审核组召开首次会议,向受审核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明审核计划、审核程序、方法、审核的可能结果及保密承诺等;
b.审核组根据审核计划,采取提问、交谈、查阅文件资料,现场观察实际测定等方法,取得确认证据,对受审核方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评价,并记录审核情况;
c.在审核期间,受审核方应积极配合;
d.未次会议:现场审核结束时,审核组召开未次会议,对贵公司的质量体系的符合性进行评价,宣布审核结论;
e.受审核方对审核结论有不同看法,与审核组不能达成一致时,应记录在审核报告中;
f.审核组在审核中发现经确认的不符合项与受审核方商定在一个适应的时间内采取纠正措施,所采取的措施需经审核组书面验证或现场验证;
g.现场审核全部结束后,审核组向审核部提交现场审核报告及全套审核文件及记录,定时集中报中心技术委员会审定。
h.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程序:
作者:
鸵鸟笨笨
时间:
2003-11-29 23:05
标题:
回复: ISO9000认证
能通过ISO9000认证最重要的是你的企业可以做到“持续改进”,个人认为“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精髓,不断的改进我们的业绩和产品质量,使企业永葆勃勃生机。通过ISO9000认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诸如“文件”等的东西,而是整个管理观念的转变,是谋求自我改善、约束、控制和发展的能力。
作者:
鸵鸟笨笨
时间:
2003-11-30 17:47
标题:
白璧有瑕又何妨――试论科学、持续地实施ISO9000国际标准(转贴)
白璧有瑕又何妨――试论科学、持续地实施ISO9000国际标准
杨希昌,河南省鹤壁环燕轮胎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许多人对ISO9000提出质疑,其以“许多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可是质量管理水平却未见多大提高”,并以许多企业在运用ISO9000标准时,出现失败效果来拷问ISO9000。ISO9000究竟怎样了?现在基于本人的认识,发表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正,如有冒犯,请谅解。
其对ISO9000提出疑问,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1)ISO9000使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内部的流程,而非外在结果;
2)ISO9000的注意力放在“最低标准”;
3)ISO9000会创造出庞大的专用官僚体系;
4)ISO9000将质量的责任交给品质管理专家,而非真正的当事人;
5)ISO9000并没有要求彻底的组织变革;
6)ISO9000并不要求改变主管奖励办法;
7)ISO9000并不要求与外界合作伙伴建立全新的关系;
8)ISO9000有投人所好、自我吹嘘、讲究速效的嫌疑;
9)ISO9000会扼杀企业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及创新能力;
10)ISO9000让“爱”没有容身之地
下面小生就以上几条分别谈几点意见。
一、首先谈一下ISO9001:2000标准实施的目的
ISO9000标准不关注外在结果吗?因为ISO9000族标准中,只有ISO9001:2000标准是用于合同目的的,所以谈到认证时,我们需要了解ISO9001:2000标准。在ISO9001:2000标准1.1总则中明确提出了其目的在于:“为需要证实组织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这就说明ISO9000标准并无意驱使认证的企业主管及员工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而是全员参与,通过内部外部的努力,来实现顾客满意,相反,通过标准的实施,使企业更加注意了企业外部的情况,更加关注顾客的需求和愿望,以增强顾客满意。有人说“在我们公司投资进行ISO9000认证之前,公司里最常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常做一些质量差、又没有销路的产品。实施ISO9000认证之后,情况确实有所不同――我们现在专做一些高质量、但还是没有销路的产品。”我不能苟同这种说法。依据ISO9000:2000标准,“质量”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不在是满足技术标准意义上的质量,而是产品固有特性满足“顾客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企业附加要求”的程度。质量的高低是由顾客说了算,而不是企业说了算,既然是高质量的产品,如何存在卖不出去的结果呢?可见,上述说的“高质量”,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高质量,只是符合某个技术标准意义上的高质量,与ISO9000标准所言质量不是一个概念,你的产品不是为了顾客,你再好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质量不是为了满足顾客要求的目的,其所做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所以,ISO9000更加关注了顾客的需求,注意外在力量对企业的反应,同时也不是强迫别人制作各种图表,而是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控制的文件。
二、关注“质量”概念的变化
“零缺点”不是最低标准。我们来关注一下“质量”概念的变化,在ISO9000:2000标准中是这样规定“质量”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或期望”。正是顾客所期望的那种“质量”。美国《消费者报道》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今天所产生的,多半只是合于标准的好车,缺少‘哇塞,你看那部车!’那种产品。”ISO9000标准要求组织不断地了解和把握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并把这些需求转化为组织的产品的技术要求,从而生产出符合顾客心理要求的产品,再回到顾客那里加以验证其是否令顾客满意。由此可见,ISO9000标准正是关心的“哇塞”、“帅”这种问题,就是要求为你的顾客提供方便、有用,甚至好玩的产品、服务或个人经验。并不是让企业追求那种“零缺点”但对顾客没有用的产品。如果说是追求“零缺点”,那么也是已经包含了追求是否让顾客满意的零缺点。这种“零缺点”的标准决不是“最低标准”。
三、关注质量管理体系平台
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想象中的“庞大的专用官僚体系”。我们知道,任何活动、行为都是杂乱的,但是,任何活动和行为又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质量管理活动也不例外。质量管理是一个高度混乱、激烈冲突、极度情绪化的过程,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可循,ISO正是在这个高度混乱、激烈冲突、极度情绪化的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并形成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又在八项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ISO9000:2000标准,反过来来指导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从而为质量管理活动搭起一个平台,让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通过这个平台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质量管理活动,以实现其组织目标。这是管理活动规律和管理形式的一种有机的统一,决不仅仅是一页计划表、程序文件、报告等等,更不是玩数字游戏,如果你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有效运用看成是“游戏”,说明你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ISO9001:2000标准所搭建的质量管理平台。如果你放弃了,你就等于放弃了一次参与世界经济的机会,因为它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种最普遍的游戏规则。
四、关注ISO9000标准的“全员参与原则”
ISO9000没有将质量的责任交给那一个人或是那位品质专家。ISO9000:2000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组织的质量活动需要“全员参与”,并指出:组织“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在ISO9001:2000标准的第5章“管理职责”中充分阐述了作为最高管理者应负担的质量责任;第6章6.2中规定了“基于适当的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并且要求组织“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等等,这些都说明了ISO9000没有将质量的责任交给某一个人,组织的全体员工是组织的基础,组织的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全员的参与,所以要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教育,还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此外,员工还应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才能胜任工作,实现充分参与。ISO9000标准作为质量管理活动普遍规律的一种总结,你有意识地去运用也好,无意识地去运作也好,这些管理的基本法则是任何人也不能违背的,只是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在你的管理活动中可能少走一些弯路,仅此而已。
五、关注ISO9000标准的“持续改进原则”
ISO9000没有要求彻底的组织变革,但却提出“持续改进”。在ISO9004:2000标准8.5.4规定“为了有助于确保组织的未来并使相关方满意,管理者应当创造一种文化,以使组织内人员都能积极参与寻求过程、活动和产品性能的改进机会。”“为使组织内人员积极参与,最高管理者应当营造一种环境来分配权限,从而使组织内人员都得到授权并接受各自的职责,以识别组织业绩的改进机会。”同时,标准还为如何寻求改进机会,以及为确保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提供了指南。这些与其提出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并没有矛盾,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倡有效的组织模式,其与优秀的管理模式之间并不矛盾,二者依据共同的原则。至于讲到热闹的海报、漂亮手册和各种训练课程、美丽图表,我认为:如果有条件,一个美丽的女人穿着漂亮一点无可厚非,如果没有条件,美丽的女人一样美丽。否则就有点儿偏见了吧!
六、激励――所有管理达到目的的手段
任何一个组织为了达到管理目标,都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在ISO9000标准中也多次提到创造内部环境,激发员工积极性、责任感,为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做出贡献。至于如何奖励主管,如何设置质量目标,我想学习了ISO9000标准的人都很清楚,不用多讲了。
七、关注ISO9000标准的“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原则
不要求与外界合作伙伴建立全新的关系吗?大家注意一下ISO9004:2000标准的 6.6条款“供方及合作关系”不难发现,ISO9000标准不仅关注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双赢”和共同发展提高。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拷》文所举例证,正说明了ISO9000标准为什么要依据“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原则制定,并将该原则贯彻在标准中。
八、我们应该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看待ISO9000标准
象《拷》文推崇的其他公司的产品是管理科学一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是管理科学的一部分,任何科学都是有条件的、发展的。你能够说你推崇的都是十全十美的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业内人士也不断地在探讨、发展着ISO9000标准,ISO9000从86版到94版再到如今的2000版不是一直在完善、发展吗?至于讲到吹嘘,本人不敢苟同。如果国人能够游刃有余地真正按ISO9000标准去做,其效果不会言过其实。因为ISO9000标准确实是一套很严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拷》文所谓扼杀创业精神及创新能力,让爱无容身之所,更令人难以想象。ISO9001:2000标准2.2条规定“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适用性这么强的一个标准,怎么会扼杀一个很个性化的组织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况且,在ISO9000标准中多处强调激励和改进,试问:没有爱,没有热情,没有创业精神,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改进吗?如果ISO9000标准如《拷》文所言,它能在全球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吗?难道仅仅是靠“吹嘘”和“欺骗”吗?
最后,笔者认为,任何科学的东西都是有条件的,应该一分为二地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看待事物及现象,不应该采取一棍打死的作法。目前,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在推行ISO9000标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现象而忽视了其美的实质。拂去尖土,金子仍然是金子。
*该文已在《企业管理》杂志发表
作者:杨希昌 来自:中国管理传播网
作者:
鸵鸟笨笨
时间:
2003-12-1 11:42
标题:
回复: ISO9000认证
市场呼唤“质量管理规范”
――访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副司长徐波
确保工程质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建筑业永恒的目标。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建筑市场与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管理要努力实现5大突破,其中之一就是要制定“质量管理规范”。
为什么要制定“质量管理规范”?将要推行的这个“质量管理规范”与目前正在推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什么关系?该规范的制定将给建筑市场管理带来哪些新的面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副司长徐波。
政府职能将从行业管理转向市场监管
在谈到为什么要制定“质量管理规范”时,徐波强调,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汪光焘部长多次提出,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要从行业管理转向市场监管。这必然会带来管理方式的调整。在以往的行业管理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方式大多是靠发“红头文件”,以广义的企业所有者的身份要求企业怎样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和中国加入WTO的要求,加强市场监管就要加强法规的建设,要把以前行业管理中一些有效内容纳入到管理规范中,成为政府依法监管的依据。“质量管理规范”就是政府部门从以往采用“红头文件”提出要求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制定法规,包括技术性法规和管理规范作为执法的依据,同时将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变成法规或规范的核心条款,政府部门以监管者的身份行使监管职能。
质量保证能力将成为建筑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
徐波强调,今后,对施工、勘察、设计质量保证能力的管理将成为建筑市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一提起市场准入,考虑业绩、人员构成等因素较多,今后,质量保证能力也将成为建筑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
徐波说,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严格地讲是不需要政府去规定市场准入条件的。但在目前这个阶段,资质还是有必要的。在结构调整中,资质管理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筑市场监管,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恶性欺诈、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规范,保证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搞好工程质量和安全,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以后,资质管理包含什么内容,必定要和政府职能向“有限政府”转变中要体现的职能对应起来。目前,建筑市场准入的条件较多的是一些企业业绩、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的数字指标要求等,这些东西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和安全体系,在目前的资质准入条件中并没有太多的强调。有的企业的业绩、人数虽然达到了要求,但并没有质量保证能力,特别是如果它是依靠挂靠的小实体堆砌出来的,整个企业根本就没有形成完整的或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自然在所难免。
徐波指出,现在仍有许多企业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比如有些建筑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出现的内部项目承包制,只给公司交管理费就可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转包挂靠的界限已日益模糊,转包挂靠之所以成为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的重点之一,其与符合社会化专业分工的总分包体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没有纳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因此极易导致质量低劣,甚至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质量安全事故实际上是质量安全保证能力某个环节失控的结果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条件中的质量安全条件刻不容缓。
“质量管理规范”将成为质量监督机构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谈到今后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重点时,徐波说,“质量管理规范”将成为质量监督机构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
他说,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质量监督机构由原来偏重于对实体质量的监督,转成了同时加强对各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监督管理对企业是否具备质量保证能力,这意味着质量监督机构把监督的关口前移了,同时把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作为强化事后监督的依据之一,对发证后的后续过程继续管理。质量监督通过对实体质量的抽查,来了解责任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和有效运行,就像郑一军副部长在“全国建筑市场与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指出的,对建筑产品实体的抽检是对于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和运行有效性的一种检验,对实体质量的抽检要转变为对企业质量基本保证能力的一种检验。如果责任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就要把它作为不合格的市场主体清除出市场。也有人可能会觉得,现在都已经是市场经济了,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事情,政府是否还有必要管?现在看起来,在整个转型期间,政府一方面
要从一些经济管制当中逐步地退出来,但是在涉及到环保、质量、安全等社会公众利益问题时,政府不但要强化管理,甚至还要加大干预力度。比如,为什么证监会要对上市公司的许多市场行为,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监管?因为上市公司经营产生的风险会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正因为工程质量直接涉及到公众利益,因此政府部门当前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就要把对建筑市场主体的质量管理能力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
在谈到“质量管理规范”与正在推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时,徐波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由企业自愿申请认证,由第三方中介认证机构发给认证证书,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将要推行的“质量管理规范”是将来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管的一种强制性行为。前者是建筑企业作为一个主体申请由第三方进行认证,后者是通过政府的监督机构依法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监管。这是一个重大区别。其次,质量体系作为一个管理方法,是企业的一个自主选择,方法多种多样。而“质量管理规范”不是推荐性的,它实行条文强制,对建筑施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提出必须要做到的基本要求,政府部门依据此标准对建筑施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运转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将该标准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和评价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即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不能从事建筑生产活动。该标准不是单独另创建一套质量管理标准的概念,应以ISO9000标准作为制定质量管理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对ISO9000系列的本地化和行业化,并与现行的质量法律、法规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徐波强调,“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及实施,将促进企业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成为我们提高工程质量的一个极好抓手。
作者:郝莹
转载自:中国工程建设网
欢迎光临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http://okok.org/)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