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统计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
A4. 多高层钢结构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45
1/2
1
2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钢框架中梁增大系数如何取值?
Ferrari
积分
23
帖子
39
#1
2007-12-10 14:13
钢框架中梁增大系数如何取值?
用pkpm计算时,取中梁增大系数为1.5,结果审图办说我的增大系数过大。
在这里开请教各位都是如何取值的。
急盼回复。
pingp2000
积分
1084
帖子
655
#2
2007-12-10 17:06
对钢结构,这个系数不起作用.
hehongshengabc
积分
1033
帖子
367
#3
2007-12-10 20:52
这个只在混凝土结构中起作用
chengang
积分
114
帖子
107
#4
2007-12-11 10:17
2,3楼的不要瞎说好不好,我刚算过,梁刚度放大系数对钢结构是起作用的。楼主不要相信他们,自己就可以试算一下,看一下弯矩就知道。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取值:混凝土2.0,钢结构1.5
Ferrari
积分
23
帖子
39
#5
2007-12-11 10:32
我的楼板是120mm的现浇混凝土板,没用压型钢钢板组合楼板。
我知道是起作用。
问题时取多少合适,现在说服不了审图办的人了。她也不说改到多少。
大家多多发言呀
chengang
积分
114
帖子
107
#6
2007-12-11 11:50
根据刘大海的书《高楼钢结构设计》,现浇楼板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取2.0
pingp2000
积分
1084
帖子
655
#7
2007-12-11 16:45
回chengang:
方便的话把数值帖出来,我不相信你说的那句"梁刚度放大系数对钢结构是起作用".
hehongshengabc
积分
1033
帖子
367
#8
2007-12-11 18:10
对于钢框架结构,梁一般的都被柱子断开,即不存在中梁,所以不起作用,至于修改了系数,可能对计算结果有影响,但是钢框架最好是不能修改,混凝土结构是连梁,计算结果有影响.
ljs1
积分
103
帖子
44
#9
2007-12-12 00:08
1、多、高层钢结构弹性分析时,设计中可考虑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工作
2、对压型钢板组合楼盖,两侧有楼板时取1.5,一侧有楼板时取1.2;对现浇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两侧有楼板时取2.0,一侧有楼板时取1.5;必须保证楼板与钢梁有可靠连接。以上数值只是经验值,具体还应根据板厚、钢梁截面、梁跨、板跨及材料等要素计算(可按钢结构规范的方法)
3、进行弹性分析时,可以不考虑由于框架梁支座负弯距区段内混凝土翼板受拉开裂对刚度的影响。
4、进行构件设计时,支座负弯距区段不考虑现浇钢筋混凝土与钢梁的共同作用;其他区段可以考虑(一般多层)、也可不考虑(一般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与钢梁的共同作用。
5、在进行弹塑性分析时,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形,楼板开裂严重,故此时不宜考虑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与框架钢梁的共同工作,仅考虑钢梁的作用。
chengang
积分
114
帖子
107
#10
2007-12-12 08:44
7楼的自己在pkpm里建一个最简单的模行吗,改一下梁刚度放大系数比较一下就知道了。8楼的理论我不太懂,不好说什么。9楼的说得很全,理论研究的时候弄得很细的话,建有限元模型的时候一般好像把梁两端L/8范围内(记不太清了,好像是1/8)按钢梁实际截面输入,其余梁段界面惯性矩放大。不过我们设计的时候好像不愿这么复杂,就直接全长放大。4、5条想和9楼的讨论一下:构件设计时,恒、活载作用下和强地震力作用下弯矩图不一致,很难说梁中间段就一定是混凝土受压,我们设计主梁时一般不考虑混凝土的组合作用,不知道9楼的是如何考虑的?弹塑性分析时,比如说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方向地震力很大,但是楼板本身主要是受恒活作用,楼板开裂非常严重吗?
Ferrari
积分
23
帖子
39
#11
2007-12-12 08:51
hehongshengabc wrote:
对于钢框架结构,梁一般的都被柱子断开,即不存在中梁,所以不起作用,至于修改了系数,可能对计算结果有影响,但是钢框架最好是不能修改,混凝土结构是连梁,计算结果有影响. ...
判定是否为中梁,依据应该不是梁是否被柱子断开。 认为混凝土楼板对钢梁的整体刚度没有影响我觉得是不对的。
至于应该有多大的影响,大家多多发言。
ljs1
积分
103
帖子
44
#12
2007-12-14 01:10
回chengang :
1、我感觉对一个话题的讨论,应该是来源于理论、试验和实践,最终的应用由于受各方面的限制有一定的取舍是允许的,但是这些取舍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便是有创新也应该在理论、试验和实践的基础上。
2、说实话,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我也不会去考虑混凝土的组合作用;需要考虑时,我的做法是在梁中部改变上翼缘宽度(可减少10%至15%的用钢量)。
3、至于罕遇地震作用下楼板开裂非常严重:您可以参考震动台试验方面的论文。
4、对您所说“根据刘大海的书《高楼钢结构设计》,现浇楼板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取2.0”,我确实不敢苟同,因为那没有着重考虑钢梁刚度的绝对值在总刚度中的份额。
keysonlievs
积分
113
帖子
69
#13
2007-12-15 19:5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1章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里有中梁与边梁刚度放大系数的规定,好像是中梁取1.5~2,边梁1~1.5。我做的时候都是中梁取2,边梁取1.5。
qinling
积分
10
帖子
6
#14
2007-12-17 13:32
13楼已经说明了关于钢结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的规范规定,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实质上就是考虑楼板与梁共同作用形成的T形梁,其刚度可以根据规范规定的有效翼缘宽度及楼板厚度计算出来。
通常计算模型中,梁的规格很多,所以在板厚相同的情况下,中梁放大系数大小不同,为了计算简单,程序统一取一个值(区分中梁和边梁)。这对于以下两种情况是不准确的:1 梁截面很高,但是楼板厚度不大,这样计算出来的梁刚度就会偏大;2 梁截面很低,楼板却很厚(但是不能大于梁高),这样结果偏小。
天大李小庄
积分
171
帖子
127
#15
2007-12-17 21:13
我个人的做法,一般不考虑组合楼板,所以此时刚度放大系数取1.这样没有违反任何规范。
另外,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只是对混凝土结构来说的,只有混凝土梁与混凝土板整浇时,才会产生类似于T型梁的翼缘效应。钢结构中,我没查到有这方面的著述或者实验结果,从概念上想一想,也不应该放大。
做过一些钢结构的工程,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没有放大,另外,四楼所说的,此系数对梁的计算有影响,并不是这个数就应该填2的根据。因为有影响,才不能乱填。
如果我的理解有误,希望高人指正。
chengang
积分
114
帖子
107
#16
2007-12-18 13:59
15楼的可以看看高钢规,里面有明确规定。至于T型梁的翼缘效应,这个名词没听说过。15楼的工程梁刚度没放大,我觉得挺奇怪的,不知道是谁审核的。如果一定要看著述或实验结果,可以看看聂建国的书,里面能解答你的全部疑问。
bill-shu
积分
1229
帖子
729
#17
2007-12-18 16:35
上面有的说的正确,无论是混凝土还是钢结构梁(高层钢结构,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说的很明确),此系数都是起作用的,中梁边梁的区别是梁两侧是否都有混凝土板,双侧有,相当于T型梁,刚度大;单侧有,相当于倒L型梁,刚度小点,但都比不考虑混凝土板作用的矩形梁刚度大,所以有放大系数,这是考虑了混凝土板充当了梁的上翼缘,也符合结构的实际情况。对钢结构来说,如果计算时候放大梁的刚度,要求混凝土和梁上翼缘可靠连接,即设计成组合梁,高层钢结构一般都要求这么设计,目的是为了增加结构的水平刚度。还有钢梁是否设计成组合梁和采用不采用压型钢板是没有关系的。
bill-shu
修改于2007-12-18 16:37
missw
积分
224
帖子
170
#18
2007-12-18 17:18
11.2.13 在进行结构弹性分析时,宜考虑钢梁与混凝土楼面的共同作用,梁的刚度可取钢梁刚度的1.5~2.0倍,但应保证钢梁与楼板有可靠的连接。
从国内外工程的经验来看,一般主梁均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而次梁则不予考虑,原因主要是经济性及安全性。次梁作为直接受力构件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而且次梁的栓钉一般较稀,所以一般不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
此话题不必再讨论了.
土木是不朽的事业! 交流是永恒的目标!
chengang
积分
114
帖子
107
#19
2007-12-19 11:15
还是要讨论,因为18楼的又提出来一个有疑问的观点:次梁不考虑组合作用?安全储备是通过调整荷载大小(见荷载规范)和控制应力比来实现的,和次梁的组合作用无关
wallman
积分
794
帖子
321
#20
2007-12-19 14:17
1、次梁用钢量在结构整体用钢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是比较大的,如果能适当考虑次梁和楼板的组合作用,将会有效提高结构材料利用效率。
2、次梁一般是简支梁,只有正弯矩的作用,楼板处于受压区,此时组合梁的效果是最好的。
3、当然在结构整体分析中是可以不考虑次梁的,组合次梁的刚度提高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不大。
4、但主梁考虑组合作用与否对结果的影响就相对较大了,在钢结构中按刚度增大1.5倍计算是合理的,而且还是相对保守的。
wallman
修改于2007-12-19 14:19
bill-shu
积分
1229
帖子
729
#21
2007-12-19 16:03
完全同意20楼的观点,很多钢结构书籍都有详细介绍,大家看看就知道了,免得无的放矢。
木勾
积分
90
帖子
64
#22
2007-12-19 21:33
系数起不起作用没必要讨论了,规范有明确的规定。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审图的老先生自己的概念不够明确吧,他提出这个系数过大?理论上这个系数取的越大应该是越偏于安全的(因为这个系数取的越大,地震力就越大,构件内力就越大。但是实际构件验算的时候还是按原构件(没考虑刚度增大)验算),所以,作为审图的,他要是概念清楚的话,怎么会觉得这个系数取得太大呢?
xutao
积分
20
帖子
19
#23
2007-12-24 17:10
对于刚度放大系数,我们是认为梁与板可以共同作用,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考虑板作为梁的翼缘,给予梁的贡献。我们可以按照混凝土规范上关于翼缘的取法,自己来计算一下,看看考虑的翼缘以后刚度会变大多少,当然了对于不同的板跨,不同梁截面,翼缘的贡献都是不同的。但是一般来说达不到1.5。
楼上说的“理论上这个系数取的越大应该是越偏于安全的(因为这个系数取的越大,地震力就越大,构件内力就越大。”我不这么认为,梁的刚度放大了,吸收地震力大了,实际上没有这么大,构件的安全储备提高了。这个没有错,可是梁的地震力大了,那就是分配到柱的地震力小了,对于柱来说偏于不安全了,最后导致强梁弱柱。与我们的设计主导思想正好相反了。这样的结构能说是偏于安全了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missw
积分
224
帖子
170
#24
2007-12-25 12:24
还是要讨论,因为18楼的又提出来一个有疑问的观点:次梁不考虑组合作用?安全储备是通过调整荷载大小(见荷载规范)和控制应力比来实现的,和次梁的组合作用无关
不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楼板对次梁的加强作用,当然增加了次梁的安全储备,不知道这有何疑问?
请chengang兄指正!
missw
修改于2007-12-25 12:26
bill-shu
积分
1229
帖子
729
#25
2007-12-25 14:43
对于高层钢结构来说,都要求楼板和钢梁可靠连接。一般来说考虑次梁的组合作用,因为次梁大多按简直梁设计,按组合梁设计可以节省钢材,同时刚度也好,扰度小。主梁一般不按组合梁设计,主梁梁端是负弯矩,按组合梁设计比较难处理,但混凝板和钢梁之间还是要设置抗剪力键,规格,数量一般按规范的构造要求,不低于全组合作用所需要的50%。
senllychair
积分
36
帖子
39
#26
2007-12-26 09:52
各位发表言论时,请对楼主负责!
具体放大多少系数,可以根据截面,把混凝土板+梁截面的刚度和纯钢梁截面的刚度进行比较,可以算出一个比值,不同截面的比值不一样。
我做过一个工程,是配合一个北京的一个设计院设计的,设计院的老先生也不知道这个系数取多少值,我就计算给他看,然后取一个比较合理的值。最后审图通过
missw
积分
224
帖子
170
#27
2007-12-27 08:47
senllychair wrote:
各位发表言论时,请对楼主负责!
具体放大多少系数,可以根据截面,把混凝土板+梁截面的刚度和纯钢梁截面的刚度进行比较,可以算出一个比值,不同截面的比值不一样。
我做过一个工程,是配合一个北京的一个设计院设计的,设计院的老 ...
呵呵,看似有理。关键是混凝土板的刚度,也就是取多少板参与刚度计算?这个值是人为取的,它决定了放大系数。
missw
积分
224
帖子
170
#28
2007-12-27 08:59
bill-shu wrote:
对于高层钢结构来说,都要求楼板和钢梁可靠连接。一般来说考虑次梁的组合作用,因为次梁大多按简直梁设计,按组合梁设计可以节省钢材,同时刚度也好,扰度小。主梁一般不按组合梁设计,主梁梁端是负弯矩,按组合梁设计比较难处理,但 ...
请问依据在何处?
高规明确指出:一般主梁均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而次梁则不予考虑。
具体参加高规11.2.13及条文说明。
baobaowei
积分
117
帖子
92
#29
2007-12-27 10:21
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baobaowei
积分
117
帖子
92
#30
2007-12-27 10:22
高层钢结构技术规程:
45
1/2
1
2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A. 专业栏区
> A1. 索膜
> A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 A3. 空间结构
> A4. 多高层钢结构
> A5. 厂房
> A6. 桥梁
> A7. 塔桅、容器、船舶及海洋钢结构
> A8. 幕墙
> A9.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B. 专题栏区
> B1. 连接与节点
> B2. 防火与防腐防雷
> B3. 稳定与疲劳
> B4. 非线性与预应力
> B5. 试验、检测与鉴定
> B6. 改造与加固
> B7. 焊接
> B8. 工程抗风
> B9. 工程抗震
C. 综合栏区
> C1. 综合讨论
> C2. 钢结构入门
> C3. 概念与构造
> C4. 结构施工图审查
> C5. 事故分析
> C6. 海外通
> C7. 非常建筑
> C8. 基础理论
> C9. 注册考试
> C0. 考研与留学
D. 大结构
> D1. 岩土工程与地基基础
> D2. 混凝土结构
> D3. 高层混凝土结构
> D4. 特种混凝土结构
> D5. 异形梁柱
> D6. 水工
> D7. 地下工程
> D8. 砌体结构
E. 专业资料、钢结构业界
> E2. 规范、图集、常用数据
> E4. 结构人物
> E5. 施工、监理与造价
> E6. 经济与管理
> E8. 供求信息
G. 软件
> G1. SAP2000
> 弹塑性分析
> G2. MIDAS
> G3. ANSYS
> G5. ABAQUS、DIANA、ADINA及IDARC
> G6. 3D3S
> G7. PKPM & YJK
> G8. AutoCad
> BIM
> G9. 详图设计
> G0. 其它结构软件
> Ga. 软件开发
X. 站务及其他
> X3. 站务专栏
沪ICP备020910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发帖规则
论坛制度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