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统计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
B5. 试验、检测与鉴定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如何正确使用回弹法确定混凝土强度,
花满楼
积分
456
帖子
243
#1
2011-7-29 23:24
本人以前从事结构设计,现在从事检测。目前从事“回弹”检测。
就目前回弹检测中的问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混凝土强度不等于构件承载力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回弹一根桩
1 本人做法,先在桩身上确定10个测区,然后开始回弹。混凝土预制桩,本身表面并不平整,也存在一些气孔,甚至是局部小的“空心”。
按照本单位某些专业人士的做法,他们回弹是找那些平整的地方,回弹的。回避局部空隙和气孔。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地方,强度不够,会影响回弹值。
对此本人和他们争论过很多次,我认为,既然桩本身,表面不平整,那么做为检测,就应该考虑进去。
就算是回弹值相差很大,也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检测过程。那种回避,混凝土局部瑕疵的做法,十分不可取。我感觉就想掩耳盗铃。
理由很简单,检测的强度,是整个构件的强度,不是局部的强度。在桩,真正受力的时候,瑕疵将会严重影响整个桩的承载力。
所以本人坚持,考虑混凝土瑕疵。即,在空隙部位,包括在测区内。
二 关于碳化深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似乎现在,碳化深度,已经变成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值得关键因素。而其,检测的过程,只是从混凝土表面砸个孔,然后喷点溶液,看变色圈。然后测量碳化深度。
本人,认为这种操作方式极度不可取:
根据混凝土构件受力来分析,真正决定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是钢筋笼,内部的混凝土部分。也就是纵向钢筋内的混凝土,才是真正受力的混凝土。
而外面的混凝土只是保护层,根本就,不能算是参与工作的混凝土。而我们回弹却,却恰恰是在这部分”无关紧要“的混凝土上,穷折腾。所以的高碳化,凿的孔再深,也不会超过25MM。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做“保护层”不管紧要。它的做用是,就是保护。还有就是使构件的钢筋“充分锚固”。起到的作用,也就是个“维护”,就想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属于”次要结构“
所以按照我的理解,在混凝土构件表面,杵回弹仪,没有意义。
我认为,对待检测构件,应该在测区内,去掉保护层,然后再打磨检测部位,然后对混凝土芯,回弹。
然后再确定碳化深度。同时碳化深度,应该是把溶液喷在,截面上,看变色圈,如果变色圈,深度小于保护层厚度,则认为,对混凝土核心工作区没有影响。就不应该考虑修正。
若大于保护层,那么就说明,碳化已经构件本身的承载力,做成严重影响,进而混凝土强度值下降,钢筋强度也应该下降,从而构件本身承载力下降。
花满楼
修改于2011-07-30 11:32
yuanda2
积分
846
帖子
454
#2
2011-7-31 00:05
初步回答
1.因为混凝土表面强度和内部强度存在对应关系,这是回弹法的应用基础
2. 混凝土表面存在的质量问题,与内部质量无对应性
基于以上两点,所以选择表面情况正常的位置进行回弹。而碳化深度,反应混凝土的碳化情况,也是选择回弹法推断混凝土强度的要求。
所以,既然选择了回弹法,就得按照规程要求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测
楼主在贴中提到不同的做法,都是可以探讨的,关键是如何得到混凝土实际强度的问题,可以通过科研建立新的方法,而是已超出回弹法本身了!
交流和讨论,其乐无穷
大朴胜华
积分
31
帖子
37
#3
2012-5-25 08:22
碳化影响混凝土表面的硬度,从而影响了回弹值,所以得修正它。继续学习!
不知道说什么
ytmusrje
积分
111
帖子
70
#4
2012-5-28 14:54
尝试回答:
1.孔洞与强度问题:回弹值与强度的关系是建议在密实的混凝土前提下的。对于孔洞与石子属于局部偶然因数,明显非密实混凝土的一般状态。。。
对于孔洞问题,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测量时记录表面有质量缺陷(可以具体为麻面,孔洞,不密实等)。监理或是责任各方视情况出具得理措施。。表面孔洞常规范做法,封闭即可。
2.混凝土碳化后,影响回弹值。即统一测强曲线是基于回弹值与碳化综合来对应混凝土强度的。楼主对回弹一点都没有理解。
顺带提一下,曾有人建议回弹前去除碳化层。
牢骚一句:不要以为你做过结构设计就牛。。虚心。
你们单位某些专业人士只是不爱搭理你。。。
土木蚂蚁
积分
1
帖子
1
#5
2012-7-13 08:11
按照结构实体检测规范,一个构件要布置10个测区,1个测区16个点,一栋高层住宅那么多构件,按规范抽取样本,这个工作量太大了,不知道各位都是怎么出的报告?
ytmusrje
积分
111
帖子
70
#6
2012-12-3 13:16
回楼上,仔细学习一下新回弹规范。有相关条文可以减少工作量。。。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不宜小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宜少于10件。当检验批构件数量过多时,抽检构件数量可按照《建筑结构检测技术规范》GB/T 50344进行适当调整。
数量多,钱就多,给钱做检测出报告。合理呀。。
目前从事结构检测鉴定。QQ:16773905, betc_xm@163.com QQ群:336538725
wood8848
积分
7
帖子
4
#7
2013-1-17 13:56
1.我也认同你的看法,现在很多检测单位为了数据好看,现场乱做。测区选择本身就要有随机性,你现在是用局部代替整体,从检测结果的保守性来说,当然是要选较差的。从回弹法规范也能看出来,推定值本身就要选95%的可靠性。
2.不要太相信回弹这个东西。根据文献,国外很少用回弹法来确定强度,从其量能评估一下混凝土质量的好坏。硬度和强度是否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就很难说。回弹法,本身就是用表面硬度推定混凝土强度,是根据实验得出的回弹强度曲线来的。
其实现在很多搞检测的都一知半解,只知道规范上那么规定的。
#8
2013-2-18 14:29
1.认可楼上的看法,回弹可以参考,如果是商品混凝土,回弹的结果的置信区间是可以信赖的,如果是自拌混凝土,很难说了;
2.现在混凝土中的掺入物太多,回弹仅仅说明新建建筑物的现有强度,以后的强度怎样,只有天知道了。
wugang326
积分
110
帖子
138
#9
2013-6-28 10:56
回弹强度主要是作为无损检测的一种参考做法,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能按照规范上操作已经很难得了,继续学习中……
大朴胜华
积分
31
帖子
37
#10
2013-11-24 21:32
规范学得不熟。回弹法的原理是利用构件的表面硬度推导构件的强度代表值,认为表层混凝土和里面的差别不大,所以表面应取平整的地方,如果不平整则采得的数值不具有代表性,不可以采用。
表面碳化越深,则混凝土表面硬度会增加,所以要修正。
不知道说什么
muzixd
积分
7
帖子
9
#11
2013-11-28 16:09
1、回弹法本身就是由局限性的。既然要使用这种方法,就要遵循这种方法的规则。你在一个表面气孔或者有缺陷的地方回弹几下,这个结果根本就没有用。至于这种表面缺陷对于承载力的影响,这个当然要考虑,但是这个已经不属于检测的范畴,而是属于检查,或者就鉴定的范畴。鉴定就是要综合现场检查的问题,和检测结果,对整个构件做一个完整的评判。
2、你这种检测方法就更不可取了。本身检测的目的不是要拆房子,是为了检测房子的现有状况。那么,在检测方法的运用上,必要要首先考虑影响最小,想你说的那么做,是有精确结果了,可这房子检测完还能用吗。检测行业本身发展的时间也不算太长,各种方法也是在不断摸索应用中,既然存在,作为标准做法,就有其合理性。
3,另外,方法或者数据是不是有用,是不是合理,还要看这个使用数据的人。这个倒是检测行业,目前普遍有点素质较低。
blaster
积分
77
帖子
48
#12
2013-11-29 14:09
说一下我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大家可以探讨
1、为什么要使用回弹法检测,因为回弹法是一种便捷的现场快速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而且是无损的。之所以建立这一种方法,就是为了快速与便捷,方法建立的基础就是表面硬度与内部强度的关系。
楼主站在结构设计的角度去讨论核心区混凝土强度,要把保护层剔除后再去回弹,我认为有点太书本、太教条。
首先你是在这种方法不便捷,局部破损与规范建立的初衷相违背,其次,与其搞十个20cm*20cm的破坏面去回弹核心区域混凝土,为什么不用钻芯法钻一个直径10cm的芯样呢,直接上试验机压出来,得到的强度最直观。
2、规范的总则上写的很明确“不适用于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检测技术一般规定中又明确提出“测区表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及蜂窝麻面”。
既然回弹方法建立在表层与内部质量无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就应该去回弹清洁、平整的区域,这样才具有代表性。所以楼主提到的空隙和气孔,以及规范上提到的疏松层和蜂窝麻面只是混凝土外部的细小瑕疵,不能代表核心区域混凝土的质量状况。
如果楼主的工程实例中,构件外观很差劲,或者从外部就能看到构件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已经违反了总则中适用范围,为什么还要用回弹法去检测呢。
3、规程的名称叫做《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所以给出的检测结论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构件的承载力如何,影响因素不是单单一个混凝土强度决定的,现场检测过程中,见过很多梁或楼板出现裂缝,而钻芯法在裂缝旁边取芯后,抗压强度又高于设计强度的案例。
构件承载力不在检测的考虑范围之内,楼主要及时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转换到检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4、在我的理解中,之所以做碳化深度,是因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侵蚀,导致混凝土外表面形成碳酸钙硬壳,表面硬度有所提高,当通过表面硬度来换算强度时,要考虑硬壳层的厚度对强度换算的影响。
只所以测厚,是为了折减,这个折减并不是说混凝土碳化了,强度变小了。而是表层碳化了,表层硬度变大了,表层硬度换算核心强度时,换算强度偏高了,所以才折减。
因此碳化深度的测量仅仅是为了碳化层的厚度,无需考虑是否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楼主所提到的碳化深度大于保护层厚度,构件承载力有影响,仍然是站在设计的角度去考虑保护层碳化失去碱性,对钢筋表层碱性环境中的钝化膜的影响,考虑的是耐久性的问题,并不是回弹法中混凝土强度的问题。
5、在参加混凝土回弹法新规程宣贯培训时,针对有培训人员提出回弹法检测结果偏差较大,不太准确的疑问时,规程的主编人解释说,要注意回弹仪是否处于“标准状态”
标准状态并不单单是要求率定时回弹值是80±2,其它诸如拉簧长度、指针摩擦力等等参数同样重要,因为有的检测单位在率定不合格时,会调节尾部脱钩螺丝的伸出长度,改变脱钩时重锤的位置和拉簧的伸长量来提高弹击能量,使回弹仪在钢砧上率定时能够达到80±2,而这种调节方法又是规程中明文禁止的。
回弹仪没有处于标准状态下检测出来的结果,都是有偏差的。
6、推定值95%的保证率是测区换算强度出来后,通过平均值减1.645倍的标准差来保证的,而不是通过选择测区和测点来保证的。
light_saint
积分
53
帖子
34
#13
2016-1-28 17:32
既然楼主说表面的保护层不受力,为何要纠结局部的小孔的受力情况?
尝试回答:
按数理统计的观点,1)检测批内的各测区的同一物理量的数值如果相差太大,说明检测批的选择不正确,2)检测的物理量如果是不同状态下测量的(如楼主说的平整和小孔,又或者是潮湿与干燥),则不同状态应该划分为不同的检测批。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A. 专业栏区
> A1. 索膜
> A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 A3. 空间结构
> A4. 多高层钢结构
> A5. 厂房
> A6. 桥梁
> A7. 塔桅、容器、船舶及海洋钢结构
> A8. 幕墙
> A9.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B. 专题栏区
> B1. 连接与节点
> B2. 防火与防腐防雷
> B3. 稳定与疲劳
> B4. 非线性与预应力
> B5. 试验、检测与鉴定
> B6. 改造与加固
> B7. 焊接
> B8. 工程抗风
> B9. 工程抗震
C. 综合栏区
> C1. 综合讨论
> C2. 钢结构入门
> C3. 概念与构造
> C4. 结构施工图审查
> C5. 事故分析
> C6. 海外通
> C7. 非常建筑
> C8. 基础理论
> C9. 注册考试
> C0. 考研与留学
D. 大结构
> D1. 岩土工程与地基基础
> D2. 混凝土结构
> D3. 高层混凝土结构
> D4. 特种混凝土结构
> D5. 异形梁柱
> D6. 水工
> D7. 地下工程
> D8. 砌体结构
E. 专业资料、钢结构业界
> E2. 规范、图集、常用数据
> E4. 结构人物
> E5. 施工、监理与造价
> E6. 经济与管理
> E8. 供求信息
G. 软件
> G1. SAP2000
> 弹塑性分析
> G2. MIDAS
> G3. ANSYS
> G5. ABAQUS、DIANA、ADINA及IDARC
> G6. 3D3S
> G7. PKPM & YJK
> G8. AutoCad
> BIM
> G9. 详图设计
> G0. 其它结构软件
> Ga. 软件开发
X. 站务及其他
> X3. 站务专栏
沪ICP备020910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发帖规则
论坛制度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