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统计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
B5. 试验、检测与鉴定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33
1/2
1
2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请问一下,有没有人考虑过炭化深度的测量准确问题啊?
1+1=?
积分
16
帖子
19
#1
2004-7-7 20:12
请问一下,有没有人考虑过炭化深度的测量准确问题啊?测量的方法在标准上说的不是很详细啊。而且不容易测量的很精准,但是这个东西差个0,5很正常的啊,但是对回弹的结果会有很大影响啊。哪位高手能够给个好方法啊
concrete
积分
3745
帖子
1663
#2
2004-7-8 13:35
直接采用直尺量当然不准,有专门的碳化深度测量仪卖,用测量仪的小钩抵住变色线,直接在测量仪上读出数据。
每点测量不少于3次,取平均。精确至0.5mm。
大刚中正
1+1=?
积分
16
帖子
19
#3
2004-7-8 21:46
我当然不会用直尺去量
就是用你说的那种东西去量
但是你能说你量的很准吗?
1+1=?
积分
16
帖子
19
#4
2004-7-8 21:47
而且你说的3次,平均,这个东西都是很含糊的~~
concrete
积分
3745
帖子
1663
#5
2004-7-9 19:27
检测就是要按照规范,至于相差0.5的后果,考虑一下回弹方法本身的误差。。。
大刚中正
1+1=?
积分
16
帖子
19
#6
2004-7-13 22:40
误差是要考虑,但是这个误差影响就大了啊
我想问的就是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减少这个误差的积累呢?
hiner
积分
131
帖子
83
#7
2004-7-14 14:15
我觉得回弹法检测结果不是很正确,平常工作中经常进行检测,不同的人常常是不同的结果,而且相差较大,只能参考,不同的地方碳化深度相差很大,对结果影响大,特别是测量到碳化值大时。
1+1=?
积分
16
帖子
19
#8
2004-7-15 22:54
可是现在最常用的检测混凝土的强度的方法就是回弹啊
难道这个东西就得不到改进吗?
这么大误差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用呢
是不是误差大能转的空子也大啊
zzzzzz
积分
53
帖子
21
#9
2004-8-6 10:55
碳化深度测量仪的原理如同读数显微镜,建很小的分化放大便于读数,一般来说,只要使用前将它分别作归零和最大尺度校核(设备自带的检验台),设备指示在正常范围,其结果可靠。
突山
积分
7
帖子
7
#10
2004-8-6 18:23
混凝土本身的离散性就很大,准确只是相对的。混凝土差几MPa是很正常的,对整体结构的影响不是很大。毕竟结构的安全不止混凝土强度一个指标。
yuanda2
积分
846
帖子
454
#11
2004-9-1 00:08
回弹法其实存在问题是挺多,但现在使用仍然普遍。我想是因为容易操作,成本低。
随着高强混凝土、商品混凝土的应用,规程所提供的曲线其实在全国范围的适用性大打折扣。地方曲线的建立势在必行。
建议对有疑义的强度,用拔出法、取芯法检测。
拔出法,广东省检测总站很推崇。
youth123
积分
13
帖子
9
#12
2004-9-17 10:09
回弹法测混凝土强度,得到的结果只是评定的一个方面
毕竟混凝土本身离散性较大,回弹法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
还是直接取芯比较直观,就是操作比较费劲,得到的数据比较少
钢人
积分
25
帖子
18
#13
2005-2-25 10:18
说到炭化深度的准确问题,回弹法真是不可用了。上学时我曾帮我们学校实验室老师出外检测,炭化深度就靠肉眼估计一个数值。
即使用上面提到的方法测量,也不可能做到精确。因为在同一个试样上凿孔,不同的部位差别很大的!
慧眼飞鹰
积分
21
帖子
23
#14
2005-3-4 17:07
钻孔测炭化确实不准的
曾经有一次检测一房子,此房刚完工1年
在检测板时怎么钻孔都不变色,差点没把板给钻通了:)
看来这于混凝土本身质量也有关系,不仅仅是炭化了
随风漂流11
积分
115
帖子
81
#15
2005-3-17 22:06
我也做个这方面的工作。总觉得人为主观因素过大,所得结果不可靠。最多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如果真正要用回弹和碳化深度的值来推测混凝土强度,安全系数不可靠。还有,觉得做这方面的工作技术含量过少,所以觉得是否可考虑其他方法来检测。大家想想,提个建议,再商量。用现行的方法比较下。
ckq197896
积分
53
帖子
51
#16
2005-3-27 13:12
对于用回弹法检测砼强度,规范上也只是规定作为一种快速的检测手段,其结果仅供参考,不作最终评定。可能就是考虑到回弹法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吧。最终评定还是要通过试件抗压和取芯确定。
kongcq
积分
31
帖子
23
#17
2005-4-9 13:03
回弹法对于砼现场批量强度的检测具有快速方便,非破损。他的准确性不高,但是能够反映该批砼的整体强度范围,砼取芯法得出的结果反映的是取芯部位的强度,也就是说他反映的是该构件取芯处的砼的强度。砼构件本身具有不均匀性,有是由于自拌、振捣、砼本身材料问题同一个构件不同部位强度可能要较大的差别。所以不能说那种方法比那种方法准确。我觉的现在混凝土超声回弹法、取芯回弹法可能在低强度砼检测方面可能更好一些。现在在高强砼、高性能砼方面相关检测手段还不是很全面、很有效,值得大家去探索、去研究更好的检测方法。
linhuchong
积分
6
帖子
16
#18
2005-4-11 20:49
在下做过这方面工作
同一个试件截面碳化深度都有可能不一致,相差2mm也是有的,所以测的时候,力求多测几个点,碳化深度很难测准,影响也较大。
规程上也没有指定精确测定,所以按照规程去测就行。
steeler
积分
227
帖子
133
#19
2005-5-1 17:05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多测取平均值
回弹应该是目前最为普通的
经济的方法
感动做人 感动做事
chengerpang
积分
29
帖子
26
#20
2005-5-2 21:47
回弹的误差确实很大,
但钻芯法对平整度和垂直度的要求很高,
压出的强度通常比实际低很多。
nacei
积分
368
帖子
124
#21
2005-6-8 16:13
我觉得用超声回弹综合法比单纯的回弹法要精确些。
1+1=?
积分
16
帖子
19
#22
2005-6-10 23:22
很高兴有这么多朋友能帮助我解答讨论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了差不多都有一年了,还是能在第一页找到,经过一年的工作时间,问题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毕竟我们最常用的还是最普通的回弹,而不是超声波回弹或者取芯等检测手段,现在在检测工作中,一旦混凝土遇上问题,从上(质检站)到下(施工单位)都知道要回弹,往往取芯已经成为最后无奈的办法了。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接受不了取芯(这个东西好象和工程评优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想要得出混凝土更准确些的强度要各方面部门的配合,检测手段的改进。如果一直采用回弹的话 我想建筑楼群当中会存在着不少的怨案错案, 最近又出了本新的现场检测的标准,其中有提到混凝土回弹的结果的判定,曾经和标准的一主编交流过,感觉这个标准的判定方法好象是更科学了,但是运用的实际工作中的时候,我发现我更迷糊了……(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能与我交流交流,可以给我发邮件)
混凝土,一个建筑当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要个准确的强度都这么难呢……
楼上有朋友说到,取芯检测的偏差也大,这个确实,芯样的加工实在是非常非常重要,本着对于检测的认真性和严肃性,现在我经手的芯样一般都送到玉石加工厂去加工,就是为了得到更靠近混凝土其本身真实强度的强度。
还有朋友提到试压块,我觉得这个东西的话我们就实在不好说了。试块到现在还能真正的反应混凝土的真实强度吗?(我们暂不考虑其中很关键重要的试块的养护问题)
随着建筑功能的不同需要,针对各种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随之而产生。
我们是不是能把一种更先进准确的检测手段来替代回弹的位置呢??
jiyideshengxia
积分
77
帖子
57
#23
2005-8-18 21:23
取芯的测试结果偏小,主要是因为取出来的芯样处于无侧限状态,自由膨胀面变大,因此测试结果比实际有侧限的情况偏小.
monkeyw
积分
162
帖子
137
#24
2005-8-27 18:05
我们单位是个鉴定单位,对于框架结构的房子,我们鉴定的时候基本上要求进行混凝土检测,在时间规定的范围内,基本上采用回弹法检测,取芯一个是自己麻烦,更有可能对方不同意,他们认为取芯破坏了他们的本来好的结构(虽然我们象他们解释基本没有影响,也没有用处)。
所以检测中我们经常采用取芯、回弹以及超声回弹综合法,我们发现,取芯和超声回弹法检测的结果很接近。
jerrylz
积分
18
帖子
17
#25
2005-9-21 10:28
我觉得回弹法是最好的方式,它的优点太突出,至于上述说的精度问题,其实哪种检测方法都有自己的弊端,同时对于碳化深度的检测,我觉得不能太教条,其实有误差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说碳化一般来讲是在一个范围之内的,测碳化不是为了出报告,是要检测人员自己心里有数,对那种方法都不能太苛求,我们只能大概去推定混凝土的强度,要得到精确的值,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检测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检测水平,力求使我们的检测结果尽可能的接近实际值。
XIONGY
积分
20
帖子
24
#26
2008-3-11 17:45
碳化深度测试仪我觉得纯粹是骗人的!~~尽管经常用,但是个人因素太多了!~~
songleicumt
积分
43
帖子
29
#27
2008-3-17 10:47
单独使用回弹法是有时间限制的,见《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01中的6.2.1。大于1000d的在役建筑,应该进行取芯修正。
我一般的做法是,用超声-回弹综合法作为主要手段进行测试,用回弹-取芯修正法作为辅助,去两者中较接近取芯强度值为准。也可以用第三种方法,回弹-超声-取芯综合法,但一般采取回弹-超声综合法的正确度就很高了。
还有碳化深度是一个人为量化的东西,还有碳化过渡区这一概念,也就是半完全碳化区,这样实际上我们测出来的值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我们用的方法测的是完全碳化区的碳化深度值(实际上不是,我认为),其测强曲线是根据这个深度值进行建立的,从这一从面来说,实测碳化深度值,可以作为检测强度的依据 了。
blaster
积分
77
帖子
48
#28
2008-8-8 11:33
呵呵~大家都在谈论碳化深度测量到底准还不是不准。好像大家都认为不准,我最开始也认为不准,为什么认为不准呢,可能大家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原因,认为这一个构件就应该有一个值,就好比抽芯检测一样,压出来是多少就是多少,是一个很直观的数据,可是测量碳化的时候自己眼看着钻的那个小孔里面的红色分界线很不明显,或者很明显但不是在同一深度,即便是一个测孔可能在这个部位测量就深一点,在另外一个部位测量就浅一点。所以都认为碳化深度这个说法是蒙人的,或者是不成熟的。因为他跟我们脑子里想像的不一样。我们总是认为应该是一个值,或者是比较均匀的一个值。也见过有人做碳化深度测量的时候根本不用工具,拿一个錾子凿掉一块混凝土,喷上酚酞试剂,只是用肉眼估读,或者刚好钻在了一个骨料上面,结果怎么样都不会红。
关于碳化深度不均匀,我自己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有十年以上的房子,同一楼层,大部分碳化深度都大于6mm,可是有几间房子当时可能装修过了。墙面贴了墙布,所以刷过底漆,可能是密封的好吧,当时柱子的碳化深度就很小。还遇到过一次,也是老房子,去做检测,打开批档,酚酞一喷,整个表面都是红色的,问了一下竣工年份,说有十几年了,非常奇怪,后来问了一下,房东在近期做过重新装修,那些批档都是几个月前重新做的,估计是批档里面的碱性物质渗透到了混凝土的表面。另外也曾经看过一些资料,谈到某些脱模剂可能会使酚酞试剂不变色,让人误以为碳化深度很大。
其实我觉得大家应该扭转一个观念,因为规范上要求的碳化深度就是三个测区的平均值,而且每个测区还得测量三次。还况且如果三个测区相差0.5的话,每个测区都要做碳化深度。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的话,不管偏差大不大,只管求平均值,然后算出来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要太过分的去在意自己眼睛看到的为什么这个测区这么深,那个测区那么浅,为什么同一个孔里面的红圈的界线怎么深浅不一等等。
sans
积分
173
帖子
121
#29
2008-9-8 11:30
同一结构不同部位不同环境都可能产生不同,很多书本上的东西和实际结合的程度还是需要人们考证的。碳化深度基本上不可能准确得出,就一个测区而言,打三个孔,对于整个结构来说,代表性太差了。究竟能说明多少问题?所以需要对碳化这一参数的衡量方法和理论进行一下研究。
blaster
积分
77
帖子
48
#30
2008-9-13 09:17
不是一个测区打三个孔,是一个测区打一个孔,一个孔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一个测区的碳化深度,然后一个构件的碳化深度测点的布置不少于测区的30%,对于十个测区的构件来说,就是要在三个测区分别打一个孔,一个孔测量三次,求一个平均值,然后三个孔的平均值极差不超过2mm的情况下再平均作为构件的碳化深度,如果极差超过2mm的话,每个测区都要做碳化深度测量,计算换算值时各测区按各测区自己的碳化深度考虑。
33
1/2
1
2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A. 专业栏区
> A1. 索膜
> A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 A3. 空间结构
> A4. 多高层钢结构
> A5. 厂房
> A6. 桥梁
> A7. 塔桅、容器、船舶及海洋钢结构
> A8. 幕墙
> A9.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B. 专题栏区
> B1. 连接与节点
> B2. 防火与防腐防雷
> B3. 稳定与疲劳
> B4. 非线性与预应力
> B5. 试验、检测与鉴定
> B6. 改造与加固
> B7. 焊接
> B8. 工程抗风
> B9. 工程抗震
C. 综合栏区
> C1. 综合讨论
> C2. 钢结构入门
> C3. 概念与构造
> C4. 结构施工图审查
> C5. 事故分析
> C6. 海外通
> C7. 非常建筑
> C8. 基础理论
> C9. 注册考试
> C0. 考研与留学
D. 大结构
> D1. 岩土工程与地基基础
> D2. 混凝土结构
> D3. 高层混凝土结构
> D4. 特种混凝土结构
> D5. 异形梁柱
> D6. 水工
> D7. 地下工程
> D8. 砌体结构
E. 专业资料、钢结构业界
> E2. 规范、图集、常用数据
> E4. 结构人物
> E5. 施工、监理与造价
> E6. 经济与管理
> E8. 供求信息
G. 软件
> G1. SAP2000
> 弹塑性分析
> G2. MIDAS
> G3. ANSYS
> G5. ABAQUS、DIANA、ADINA及IDARC
> G6. 3D3S
> G7. PKPM & YJK
> G8. AutoCad
> BIM
> G9. 详图设计
> G0. 其它结构软件
> Ga. 软件开发
X. 站务及其他
> X3. 站务专栏
沪ICP备020910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发帖规则
论坛制度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